试析“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发展几点构想
2010年10月25日 14:51 作者:lunwenchina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双证书 就业导向
^w
Z3V/g8z$Nx-D@0 论文摘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已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兴起是关系到我国当前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本文根据高职院校当前发展的现状,提出三方面构想:1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2,实施“双证书”的意义、理论依据及具体步骤;3.就业导向促进教育强势发展。 中国论文网R8Y6Y#]*|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已进人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现在,我国正在走上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道路。人力资源队伍的赓乏大大地制约了企业人
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效果的增强,信息不对称导致我们企业不能与国外企业公平竞争。解决人力资源技术方法问题的根本就是专业化、职业化人力资源队伍的建
设。而人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只能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实现,我国高职院的兴起就无疑是适应了我国当前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更何况高职院的初成规模是
适应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潮流。
'T%Vpd MrG0 一、高职院校的体制、教学、课程改革 中国论文网'jB
^D"Xdu
办高职院校必须要理顺政府、学院、地区、企业三者之间
的关系。政府在这里起引线搭桥的联络或指导作用。而高职院除内部管理需要“立法”(条例、规章、制度、守则等)外,还应以“德治”使管理得以升华,而作为
第一把手更应采取“分权”的民主管理。而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必须加强实践性的原则,必须与当地的企业取得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必须是稳固的、长期的、见实效
的、双赢的紧密联系,甚至某些方面(诸如出资的比例、就业分配的落实、学生质量的保障等)应当“立法”以保证。高职院的办学有无企业的支持或参与或两方成
为联合体,是关系高职教育成败的重大问题。故高职院必须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在教育的体制上采取必要的改革,使高职院的教育质量得以保证。 中国论文网3T-Vc@z%Z _+U
然
而,现阶段我国多数高职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不强,专业设置还未完全针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来确定。课程体系的建设,没
有完全做到以职业能力为本来开发课程。很多的专业知识老化,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就业上岗。用人单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不能达到“人尽其才”。
许多用人单位只看文凭、而不是按劳动成本、实际需要和职业证书来用人,严格的劳动准人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尚未建立起来。高职教育与劳动就业没有接轨,使得
高职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x4\.K3@dP0 这就需要对现行的课程进行改革。由于改革模式的多样性所决定,改革的模式绝不可能只是一种二种的,在这里仅选两种典型的模式予以介绍。
&F0o1mq3O
ml0
(一)加拿大CBE课程大纲模式:由校方邀请8-12名企业代表作为职业分析人员,一名课程设计专家任组织协调员,再委派一名秘书组成DACUM委员
会。职业分析员要求来自该职业有代表性的产业,如所定职业目标为培养机械技术员,职业分析人员主要应来自机床、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职业分析员的总体业
务范围要宽到足以覆盖某一职业的主要范畴,如培养目标为模具技术员,职业分析人员在设计、制造、维修、安装、管理及销售各各主要环节都要有代表;并且还要
照顾当地的大、中、小型企业的代表,使职业分析成果尽量反映多方面的要求。组织协调员是课程设计专家,负责组织讨论,协调意见分歧,协助最后明确能力的范
围,最好不是本职专家,以免越沮代危。 中国论文网[1D~)_ Yn\Yv
(二)北京联合大学的“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开发方法”模式:他们坚持将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课程基础理论研究与高职教育特点紧密结合,将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深人开展研究与实践。
4ccO8Bb{,k&['S0 高
职院要从学科专业、学校与社会、社会各行业的联系上思考问题,从单一的学科教育向综合化、整体化教育转变,以培养具有良好、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
才。所以从学科单一化向学科综合化、模块化转变,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所谓学科综合化、模块化,就是在学科的设置、构建上,要打破传
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次一课程设计模式,对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进行整合、重组与优化,按“模块”构建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以利于应用型
人才的培养。从学科的单一化向学科的综合化转变,涉及到三个层次的改革:学科结构综合化改革、专业口径拓宽的改革、课程综合化的改革。三个层次的改革是相
互联系的,而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要.跳出已有单门课程的框架,重新规划一批“系列课程”(模块),从更宽阔的视野突出课程的重点和层次,使课程的内容更
加现代化和综合化。 中国论文网Ez+p@N-cz
)` QsxK!C0 办好高职院还
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实验室建设。这是高职院向技术传播中心转变的根本保证。高职院应尽量与社会联系,聘请实习基地单位有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强的工程
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高职院的兼职教师。可聘请实习基地的领导及兼职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进行调研,不定期地和他们座谈、征求意见、研究问题,主动关心
实习基地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与他们联合培训人才,输送优秀毕业生,联合搞技术攻关。教师是技术传播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的培养要有长远的眼光,大力培养
“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大学分配,教师普遍缺乏相应的实践知识、技能。为加大自身的影响力,可采取两条措施:1,从大型企业、科技院所调
进一批有实际经验与操作技能的工程师,聘请一批企业的人员来校兼职任教,改变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2.选派部分教师下厂、下基层、下实验室锻炼,选派教师
到高校做访问学者.学习等。
ta5e~6XS0v.bFCo0 二、实施“双证书”的意义、理论依据及具体的步骤
RW }0u+C0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德国实高职教育的机构有两种:由各类中专改制建立的专科大学和校企合作联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在德国的非学术性高等教育中,前者承担高级职业人才的重任。
w8Y#V8A4D0 在工业化国家里,学徒制并没有完全淘汰,如德国、澳大利亚、瑞士。在这几个国家,学徒制已发展成
为吸收了16-18岁年龄段的大部分年轻人阵德国达63 %参加的职业培训体制。这些国家并没有将实用技能课程放置到正规学校里去,恰恰相反,他们所做的
是把正规学校的课程放置到岗位培训中。学徒们每周工作时间为3-4天,工作中接受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指导。其余时间,学徒们去培训中心学习技术、语言、数
学、自然科学等课程。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即是“双元制”的本来含义。 中国论文网!cQ8@S+P8|y5P.O
目前,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除阿根廷、墨西哥外)采用的都是校外培训制。培训中心与学校被人为地划分开来,这样就使职业教育从社会世俗轻视手工职业、仰慕高等教育的尴尬中摆脱出来。培训中心的运作紧随劳动市场的需求,并与工业企业保持稳固的联系。
Y 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