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新型医患关系——儿科医患沟通的途径与技巧
2011年5月24日 09:32 作者:曹宏,周朋【摘要】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融洽医患关系,达到医患双方建立信任合作的互惠双赢局面。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精湛的医疗技术是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共同战胜疾病。
【关键词】 医患关系;儿科;沟通技巧;途径
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着力培育的重要人际关系,医生的天职是为病人服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群众患病又离不开医生,患者需要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爱,医患双方是共同战胜疾病的战友。医生应以服务为宗旨,多替病人着想,尽其所能地减少病人的痛苦,病人应该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医生的难处,彼此间的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和沟通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可缺少的环节。
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是架起患者通向健康之路的“桥梁”,它需要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术和文雅的举止做纽带,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融洽医患关系,使医患双方建立信任合作的互惠双赢关系。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所接触的患儿各不相同,其家长背景也各有差异,儿科医生要根据不同患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首先儿科医生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由于小儿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抗病力低下,有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患病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相同的临床症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病因也各不相同,加之小儿自我表达能力差,婴幼儿患病不会通过语言正确地表达其不适和要求,年长儿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自我表达,小儿患病后情感控制能力低,就诊时精神紧张而哭闹不安,尤其是有过看病、吃药、打针体验的患儿,面对医生更是紧张或恐惧,查体不合作,给医生诊治疾病带来了困难。另外,家长普遍对疾病缺乏认识,一旦孩子患病,就非常担忧,紧张、焦虑的情绪在所难免。目前的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有些父母对患儿过分溺爱,甚至夸大病情,以引起医生的重视,还有个别父母甚至对医生抱有怀疑和不信任,对医护人员过分挑剔。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儿科医生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根据不同患儿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治疗时,应不厌其烦地向患儿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有针对性地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即使对哭闹不合作的患儿也必须怀着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和家长共同做好与患儿的沟通。对住院的患儿应主动接近他们,要面带微笑、声音柔和、多加爱抚交谈,用热情、表扬和称赞的语言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儿童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育不一,患病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儿科医生要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对年龄较小的婴儿接诊时动作宜轻巧、敏捷、熟练,以减少刺激,并用语言和抚触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与患儿建立感情,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接触年长儿时应感情细腻,注意方式方法,语言要体现平等,说话的口吻、问诊的话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切不可粗声粗气、疾言厉色,伤害其自尊心。在做检查和2 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患儿家长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及性格各有差异。在儿科,尽管孩子是病《中医儿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人,但家长在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虽然生病的是孩子,但父母的感觉却比自己生病还要着急。因此,与患儿的沟通很大程度上讲是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和体谅患儿父母及亲属的心情,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从“我是患者,我是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家长的安慰和解释是治疗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小儿对病症的表述能力差,医生应认真、耐心听取家长对疾病过程的描述,还应以疾病事实为基础,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准确、及时地将自己对疾病的判断、将要采取的治疗措施等,向患儿家长做通俗易懂的解释和说明,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以取得家长的信任,配合医生的诊治工作。
3 医疗技术与医患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