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库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库 ->教育论文 ->教育理论
  • 论尊师观变化下“尊师重教”人文精神的失落

    2010年9月07日 15:22 作者:lunwenchina
    【论文关键词】尊师重教;人文精神;教师;教师地位 中国论文网Z;]HAb
      【论文摘要】“尊师重教”是中国优秀传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长期以来,维持教育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随着社会发展,“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逐渐走向失落。本文从时间维度上阐述古今尊师观并对其变化的内因进行分析,发现“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受古今尊师观变化、社会发展、教师待遇、学生主体地位变化等因素影响。重拾其内在的人文精神提高教师地位,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BE]*}A r;v0
    2W-u7^S3J0\0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肩负着国计民生的重任,于情于理教师都应受到世人的尊敬。“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发展受到文化、经济、教师待遇等因素影响,教育活动中时有发生师生冲突和家长对教师的控告。物质化的现实社会,人们和教师自身都趋向了功利世俗化,逐渐失落了传统“尊师重教”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重拾“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是教育对人类终极理想追求,对教育和社会的长足发展具重要意义。 中国论文网#alBOT | I ]E!k2g
      一、人文精神的释义 中国论文网SQwT&s,o
      从字面理解,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一种精神。西方对人文精神的理解颇多,主要归落到人文主义Humanism,指一种思想态度,认为人和人的价值是最重要的,是针对个体发展各方面的潜能而言。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理解与西方存在差异。《易》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于“天文”即自然而言,是世俗礼法。古代人文精神乃是以礼法规范人及其行为,是社会和谐的一种道德精神,更突出的是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情结的精神。 中国论文网8mj2w-G(~EFw
      “尊师重教”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正是肯定教师价值、激励教师自觉承担高度社会责任的内在精神。它对教育乃至整个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精神支持。 中国论文网^;u+A.b|(V_
      二、传统的“尊师重教”与人文精神 
    4?v:J/B;aY0j0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浓厚的“尊师重教”之风。“尊师重教”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各人而言都有积极意义。首先,历代统治者都把教育当成治国之本。《学记》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对于统治者而言,一方面,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化具有规约人的思想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礼记·文王世子》说:“庶子之正于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百姓学的目的是为了做父子,做君臣,守长幼之道。孟子一语道出臣民关系中教育的重要性:“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畏”只是百姓受镇压时不得不保持沉默恭顺的畏惧,这是不情愿的,暂时的,终有一天,条件成熟时,百姓就会翻身抗议。而“爱”则能令百姓心甘情愿的跟随。因此,“善政”者不如“善教”者的更能固国另一方面,教育还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如孔子的“先富后教”、张载的“先教后富”思想,都认识到“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生产,认识到人的力量对经济的积极作用。统治者要借教育来稳定和发展政权,教育必须通过教师来完成。因此,统治者提倡尊师,实是情理之中。其次,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学而优则仕。百姓受教育是进入社会和拥有一定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与旧贵族分庭抗议,给统治阶层注入新血液,促进社会发展。如颜之推所说:“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教育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百姓尊师重教。 
    -l/y ?$x)d!l;Q0  无论是孔子“仁者爱人”的师生平等的“尊师观”,还是苟子的“天地君师”提倡天地君三者并列地位的尊师,或者是董仲舒的尊卑上下师生关系。其实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在他们身上的烙印体现。孔子时代,由以前的“学在官府”变成“学在四夷”,久受压迫的社会底层百姓有机会翻身,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要求平等的人权,师生关系在教育中体现为有教无类的平等。苟子处于战国末期,君臣关系是基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要求。董仲舒“独尊儒术”后的“师道尊严”,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师道尊严”的提出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处于西汉时期,刚平息“七国之乱”,人心初定,关键是稳定社会秩序,所以当时的统治者在经济上实行“与民生息”,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自然在教育上也重视不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王国趋势愈来愈强。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应运而生,尊师是为了道的推广,为了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尊卑关系,以此维护封建秩序。 
    %V2D&IK`gb3[wpwQ0
    "F n0[-_z)Mm nQ(M0  在古代的中国,由先秦时期较早相敬如宾的师生平等关系,逐渐滑向“师道尊严”的极端。“师道尊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是封建等级社会发展的繁衍物,在特定的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一方面发扬了先秦孔孟“至圣先师”教师的高尚情操,营造了一种教师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氛围。这种人文精神氛围不仅为教师在社会关系中提供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和心灵的归属,而且肯定了其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却异化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弱化了学生的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价值。 中国论文网%}TGzqqh#D s ff
      三、当前“尊师重教”人文精神失落及原因分析 
    }2Y6[G#L,r0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中,网络以及其他的文字媒体多有报道师生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发生冲突甚至生命安全的事件。让人感叹“尊师重教”之风每况日下,特别是师生双方间情感关系漠然导致的隐性或显性的心理上、行为上的某种强度的冲突。学生和社会对教师失去了理想中的崇拜和敬仰,从而出现“师道没落”的现象。自然,这亦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也更趋向于世俗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下一代的向导,若缺失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的重视和执著探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如何能培养下一代仰望星空精神的追求,全面开发他们的潜能?以下对“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失落原因进行分析。 
    N3I6A'd(L,Nh7]0  (一)古今尊师观对比,教师心理落差强烈 中国论文网-[B-iU#rG'a
      古代“师道尊严”曾赐予教师在教育中绝对的权威,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并受一整套国家制定的事师道德规范的保护和得到百姓的拜膜。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社会肯定,成为社会上具某种身份地位的人,享受着口体之奉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然而今天的教师难以两全齐美,要么是失落了精神的教师,要么只讲奉献的边远地区清贫教师。因此,相比之下,当前教师在心理上与古代教师形成落差。 
    } d5BpKn0  先秦之后的“师道尊严”具极大的不合理性。它阻断了师生间的接触和交往,结束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面。师生之间平等、相互尊重,是双方关系处于融洽、和谐的状态,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向学,吸收教师所讲的东西,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尊师向学。这样,教师自身价值和知识价值都可受到肯定和尊重。 中国论文网s6d/dU/t*k qG
      (二)社会发展的影响 
    w9Fzwo/d0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教育相对于古代,呈现多样性特征,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得到知识,还可从电视、报刊、网络上获取自身感兴趣的多方面知识,打破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师为主导的长久不变的固定形式,使两者成为一种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有些知识学生已了解,而教师未必懂,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挑战,在个人价值方面受挫,并且学生也会因教师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而对教师有不同程度的否认,加剧了教师的失落感。 中国论文网w#W(dBg8N0@"b,q$R
      人的发展有平衡也有不平衡,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高过教师,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认识到人的差异性,提倡学无常师的思想。韩愈也提倡“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教师正视当前社会教育渠道多样性的现实,认识学生的知识结构,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积极学习与改进,从要求自身出发,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重构“尊师重教”和谐的人文精神。 
    m7]S(DAA0  (三)教师待遇的现实问题 
    avt&v K [6\.L0  人文精神并非指纯粹的虚无的精神存在,它是立足于现实物质世界,具高度的社会责任,追求理想,实现信仰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关注教师待遇,因为待遇关系教师的生计问题,是他们的生活保障。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半工半农”的生活已解决教师的基本物质生存需要,教师职业更多的是赋予知识分子一种价值实现,精神满足的职业。如今,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既有公共服务性质又是个人谋生手段,嘲单纯提倡精神安慰的职业伦理,忽视教师待遇则无法与社会发展步伐相一致。教师职业待遇必须满足教师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使教师安心投身到教学中来。中国论文网#F%R/X2a&]%X%X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需求随之变化,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同。在追求商品化、货币化、世俗化的现代社会,工资待遇是影响人社会地位的因素之一。一定程度上否定过去不讲究报酬的奉献性天职观,重视教师劳动的社会作用及其回报价值,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报酬是肯定教师地位及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是践行“尊师重教”人文精神的现实基础,是对教师生存和发展甚至整个人类长足健康发展的真诚关怀。同时,也可吸收更多的人才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对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具重要意义。 中国论文网8Z6HH(dC
      (四)学生主体地位变化 中国论文网 i"H8r~0pl5v%H
      古代中国的教育171的是“化民成俗”,注重的是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发展共性,即社会和谐中人的集体观。当前,社会的价值观起了变化,教育的理念也随之改变,倾向于发展学生个性。“以人为本”、“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的观念大力倡导,而且学生的权利受到法治社会的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空前的重视,教师反而处于极为尴尬的地位。在某市的教师师德岗前培训课堂上,培训教师一再严厉地警告:“不能骂学生,不能打学生,连碰都不得碰!否则你就有可能被告!”崇高教师道德的培养并没有完成却对准教师情感和教育热情进行了挫伤。教师体罚学生是应该受到指责和严格禁止的事情,然而在准教师即将走上讲台时,不是“尊师爱生”师生双方面和谐关系的师德培养而是俨然准教师已经体罚了学生的严厉警告,诚惶诚恐的状态如何能自信、乐观地面对未来的教育事业,教师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更难以在教育事业中体现,是教师内心情感的沉重挫伤。另一方面,在以礼孝为传统的中国,这样的观念强化了学生自我中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向现代过渡中的文化失落下的迷茫,学生容易陷入迷途而没能及时得到教师指导。“以人为本”走向了另一个师生不和谐的极端。“以人为本”的极端学生中心观,是造成“尊师重教”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之一。 中国论文网el{d?-Eq)x
      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目的是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在此基础上做到长善救失。“以人为本”是教师爱生的表现,是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的教师持一定的主导地位来严格要求学生是应该也是必须的,尤其对于自我能力、意志不强的中小学生更加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个人价值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师生间相互的尊重,是教育对人的关注和关怀,追求人类理想的“尊师重教”人文精神的表现。 
    OTUx$fg D#^0  四、重拾“尊师重教”人文精神的意义 中国论文网 r0C nmu+}r7H,D
      传统的“师道尊严”观使教师长期成为高高在上者。文革时期,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降至低谷,以至长时间以来教师处于艰难处境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关系着个体终身发展和国家未来。而现实社会过多追求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在教育中表现为功利性追求,忽视了个体和社会情感,令传统的“尊师重教”中蕴涵的人文精神逐渐消失,而它正是教师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仰望星空的精神和理想。 中国论文网"Oqj-cu[
      “尊师重教”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重视教育、重视道德人格素质、关怀人的终极追求精神,是几千年来儒家人文精神滋养人类心灵的宝贵资源,也是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尊重,和对真善美社会追求所需要的一种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支撑。重建“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有利于解决教育现实问题和倡导理想两方面,体现了问题导向和理想导向的双重特征。一方面,针对社会上不尊重甚至伤害教师的现象,遏止这种风气,解决教师地位不高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提倡“尊师重教”又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希望通过倡导“尊师重教”进一步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成为社会上受尊敬,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社会风气。立足现实解决问题并倡导理想,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促使教师在教育这个特殊职业上重燃对人类发展的终极关怀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论文网-v1z'YM(yW
      我们重拾“尊师重教”的优良人文传统,重建“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势在必行,但不是说进行中国封建传统社会的复古,而是建立在现实社会上,重新认识和发掘“尊师重教”的优秀人文传统。重拾“人文精神”的人文精神是一种观念的倡导,面临着能否转化为实质性行为的困境,能否持续发挥作用的问题。同观念是重要的因素,一旦它成为行动,观念则更加的根深蒂固,深刻影响着社会中教师的定位。国家提高教师工资,完善教师相关法律,免费培养师范生,是国家的实质性行动,与象征性的观念倡导相辅相成,促进教师个人价值受到尊重,教师地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师生问和社会与教师间达到和谐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尊师重教”的理想精神和现实意义才能得到体现。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论文网|微信客服:1529503885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en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