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高校职业教育
2015年10月08日 14:03 作者:黄金国浅谈民办高校职业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在国内的教育地位也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以每年递增的形势不断扩招,这给很多徘徊在大学门外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对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由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人因素,现在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很深刻的概念与体会。因此,分析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今后的就业、择业起到关键的作用。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rivate colleges education status in domestic also constantly improve, more and more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he situation of increasing enrollment expanding every year, this gives a lot of wandering outsid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 chance to learn. At present, th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ir own career development. But as a result of soci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and personal factors, today's students for their own career planning is not very profound concept and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is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hoosing profession play a key role in the future.
关键词:职业 教育 前景
当前国内民办高校的职业教育现状入手,同时分析了国内民办高校职业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成功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接着提出了要实现国内民办高校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相辅相成,强化实验操作以提升职业技术能力和素养,要大力推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培养试验实践型教师队伍和要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和实践等四条对策来试图解决问题,努力推进国内民办高校职业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成功的积极影响。
面对国内外劳动力市场和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本国经验的同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全面地、深层次地对自身进行改革和不断完善。改革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使自己更强、更新、更活,因为竞争力的基础是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具备更强的实力,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的服务;面对世界各国教育力量的竞争,必须要有新的观念、新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否则,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鉴于市场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我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从计划体制中沿袭下来的旧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学会深入地了解市场、灵活地适应市场、准确而果断地占领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从国家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以及现代企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对我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以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社会问题背景分析:对于职业教育问题,目前我国技工短缺问题已十分突出。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出现了“技工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的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三是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四是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是通过大力兴办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实现的,中等职业学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放缓。1997年以来,就业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徘徊不前,而所占比例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56.8%下降至2003年的36.9%,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1993年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目前发展比较迅速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还是2-3年制的专科教育,且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培养模式上均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大专院校增长最快的10个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全面下降,其中艺术设计专业下降21.6个百分点,就业率仅为59.7%。尽管目前各类职业学校已达2万多所,但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只有200多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这些院校存在经费不足、毕业生待遇未得到很好解决等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求。
1、市场需求分析
1.1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需求
企业是检验职业教育的终端客户,也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好坏、方向对错的权威裁判,在选人、用人、培养人才上最具有发言权,企业的变化和需求也是职业教育的风向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反映,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里的知识应用到企业的时效性越来越短,上世纪60年代学什么干什么知识能用30年,上世纪90年代能用10年,21世纪以后学什么干什么的知识时效性不到3年,企业在选人、用人上越来越看重适应性和知识转化能力。
因此,企业在选人、用人的理念上已经发生了转变,从注重学历转向看重能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应企业发展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这种选人理念变化通过市场配置和企业用人反馈到社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利好。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以企业用人导向转变作为原动力的。
1.2为就业再就业的职业教育需求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2400万人,其中包括800万失业人员,600万各类企业下岗人员,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调整为25:30:45,城市化率将达到57.5%。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园林、商业、交通旅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为职业教育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天然具备的灵活性和市场化的特点,导致职业教育一直拥有非常高的就业率,已然成为待就业人员的重要选择。
1.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需求
在当前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构化”进程中,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之一。受历史背景、社会政策、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较城市居民而言,原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形式拥入城市的农民工,在知识、认知等方面的投入很少,能力相对较低。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民工流动就业人群中,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16%,初中文化程度占65%,高中文化程度占1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偏低。从技能培训情况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偏低,就业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劳动权益受损范围最大,劳动者地位不断下降。要打破低端劳动力市场的恶性循环,只有把重点放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上,而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仅能使农民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也为政府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缓解低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提供现实的帮助。最终形成政府、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机构三赢的局面。
1.4门槛型的职业教育需求
中国经济还将继续迅速发展,而传统教育体系因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已经开始向多元化与实用化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对教育空前重视,与此同时,就业压力也在空前加大,政府部门对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办学政策的放宽等等因素,都为职业教育培训市场,特别是建设工程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前广阔的机会,民办教育必将由此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国家将对建设工程行业长期采取资质准入制度,对施工、设计、监理、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各类企业实行资质评审和许可。企业要取得相应资质,承接项目,就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持证人员在岗。而从业人员要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并通过考试。参加考前辅导,显然是通过考试的最恰当的方式。可以说,现行法规为建设工程培训机构创造了刚性的市场需求。
为适应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建设行业持证上岗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也将不断提高,证书考试难度会逐年加大,考生参加培训将更有积极性和自觉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生源将更加广泛。
2、市场规模分析
据权威机构的调查和估计,2009-2010年教育培训市场总体规模已达到6800亿元,2012年将达到9600亿元,职业教育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元。其中,IT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170亿元,工程建设业与财务金融业培训市场均将达到100亿元,加工制造业培训市场将达到600亿元。
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于2008年达到峰值1.25亿人,2009年至2020年逐年下降。2020年适龄人口规模约为8250万人,年均减少约为2.8%。以制造业发达国家为参照,德国有80%的适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而在瑞士60%以上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按此比例计算,到2020年,我国应有约4800—6400余万人需接受职业教育。
3、行业机会分析
中国教育体系中,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不均的背后深层因素在于教育资源的总量不足,不均体现在多个层面,第一是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分布不均,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第二是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均,第三是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第四是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不均。
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分布不均,为民办职业教育留下发展空间,民办职业教育机构可以更好地补充公共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的领域。
面对这一社会问题,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2)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
(3)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4)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社区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同时在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