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观察
2011年5月24日 09:39 作者:陈淑珍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铺灸组(28例)和西药组(32例)。铺灸组采用中药外敷配合铺灸疗法治疗;西药组口服西药思密达。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铺灸组的愈显率为71.43 %,对照组的愈显率为25.00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疗效优于思密达,且符合患儿不愿吃药或不愿配合针灸治疗的心愿,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 目的观察药物铺灸疗法与常规西药【关键词】 小儿泄泻;药物铺灸疗法;针灸疗法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症的儿科常见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其中6月至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自2007年5月至今,笔者采用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35例获满意疗效,并与思密达对照组比较,发现其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方法简单、无痛苦、不用服药,临床疗效满意,符合小儿不愿吃药或不愿配合针灸治疗的心愿,值得临床推广,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慢性腹泻病例均为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门诊求治的患儿,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11月至2岁6月,平均1岁6月。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儿年龄、病程、体质量、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考199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儿科学》[1]制定。(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甚或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及腹胀等症。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铺灸材料
(1)铺灸药方:苍术、白术、茯苓、山药、葛根、车前子各100 g,桔梗、炙甘草各50 g。以上诸药研末备用。
(2)洞巾若干条、鲜生姜泥、鲜生姜汁、精制艾绒、95 %酒精、胶布、棉签若干。
2.1.2铺灸部位
胃肠穴区:以足阳明胃经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下巨虚等处的腧穴及其循行线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延伸各1.5~2.0 cm。神阙穴区:以任脉神阙穴为中心、以1.0~1.5 cm为半径所覆盖的任脉气海、阴交、水分和足少阴肾经肓俞等穴。
2.1.3 铺灸方法
(1)胃肠穴区铺灸法:患者取俯卧位,将洞巾铺于下肢部只暴露施术部位,棉签蘸姜汁擦拭穴区,并均匀撒铺灸药末覆盖穴区局部皮肤,厚度为1~2 mm。将姜泥做成和穴区大小等同的长方体置于药末之上,长宽和穴区一致,厚约0.8~1.2 cm。再将精制艾绒制成边长为3 cm左右的正三棱锥形艾炷,置于长方体姜泥之上,正三棱锥形艾炷的长度和宽度以略小于长方体姜泥的宽度和长度为宜,棉签蘸取95 %酒精均匀地涂于三棱锥艾炷上缘,点燃酒精便可顺势均匀点燃艾炷,自然燃烧,以有温热感至患儿能忍受为度,待患儿因温度太高无法忍受时,取掉燃烧的艾炷,再换新艾炷,每次3~5壮。最后去净艾炷,保留药末与姜泥,以胶布固定。待其热感消失后,去掉所有铺灸材料,灸疗完成。
(2)神阙穴区铺灸法:除患儿选择仰卧位外,其余操作均同上。
每日施灸1次,7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统计。
2.1.4操作注意事项
(1)洞巾铺设必须平实,使其紧贴于患儿皮肤,并在铺灸过程中注意检查,若因患儿体位轻微移动造成洞巾褶皱,必须及时纠正,这样既可以避免患儿在施术过程中受凉,又可以防止艾灰烫伤皮肤,所以建议洞巾取材以纯棉为佳。
(2)艾绒制成边长约3 cm左右的正三棱锥形艾炷时,既可以在施术过程中将热量很快地透达体表,又不至于因热量透达太慢而患儿感到施术部位发凉,也可节约艾绒。
(3)姜泥的厚度以1 cm为最佳,但临床操作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但应尽量控制在0.8~1.2 cm。
2.2 对照组
治疗7 d。治疗期间嘱患儿食用易消化、少纤维和富含维生素食物,禁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及乳制品。
口服西药思密达,3 g/袋。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用;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用。连续2.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小儿泄泻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经治疗7 d,大便次数及性状基本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显效:经治疗7 d,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经治疗7 d,大便次数减少到治疗前的1/2,性状好转,全身症状减轻。无效:经治疗7 d,大便次数及性状未改变,或症状加重。
3.2治疗结果
3.2.1病例脱落情况
治疗组28例无病例脱落,对照组有2例患儿因不能坚持治疗而放弃。但在统计过程中将此2人当作“有效病例”处理,然后再进行两两率的比较,如此时治疗组较对照组仍有临床及统计意义,则认为治疗组具有疗效优势,否则另作考虑。
3.2.2 两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