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4年9月29日 11:21 作者:汪晓丹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汪晓丹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省郑州市 450045 )
【摘 要】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和服务意识。本文以当前高等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为依据,对高等院校就业工作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关对策,以适应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现状;对策
1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现状
1.1高校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现状
(1)就业工作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针对就业工作,各高校和学院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相结合,在提高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管理效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与时俱进以及与本校学生状况和客观环境等方面相结合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有些规章制度过于笼统,存在一刀切现象。另外,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往往忽略了就业指导教育,致使这些制度能起到有效作用少之有少。
(2)学生就业工作队伍素质和稳定性有待提高。辅导员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就业指导的中坚力量。学生就业工作的本质在于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但有些学生就业工作者意识不到就业工作的本质在于服务,工作理念陈旧,服务意识少。此外,由于社会对于辅导员的重要性普遍存在认识不足现象,再加上由于辅导员的薪资待遇与专业教师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辅导员思想压力较大,付出与获得往往不成正比等原因,使得辅导员在任职一定年限后普遍择机转岗,辅导员队伍流动频繁影响了就业指导队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3)学生就业工作相关部门服务效率有待提高。高校的扩招和发展,虽然能够吸引更优秀的生源,但也导致了学校各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发展跟不上学生的增加速度。目前高校就业工作机构普遍存在与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顺畅,分工不明确,部门职能混乱,办事效率低下等现象。
1.2高校准就业大学生群体现状
(1)准就业大学生群体思想状态和理想信念的改变。准就业大学生一般是指即将开始择业或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现阶段高校的学生主体大多为“90后”,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是在信息高度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新时期成长起来的, 这些特点导致现在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心理脆弱,容易受网络信息影响,这些情况不利于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进而影响到择业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容易在学生中滋生蔓延,这些情况对学生的择业观和择业目标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产生着负面影响。
(2)准就业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缺乏了解。大学生群体往往重视专业课不重视就业指导课,还有不少学生甚至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就业意识模糊。准就业大学生群体由于没有步入社会,造成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对相关就业政策更是了解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