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抽动-秽语综合征 中医药疗法 美国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
中国论文网hB|.?o^中国论文网xw[2Hk+\{3o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名多发性抽动症,是以头面部、肢体和躯干多发性不自主抽动,暴发性不自主发声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目前,西医多以氟哌啶醇、泰必利为代表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但不良反应明显,使治疗难以持久。笔者采用针灸配合平肝熄风、健脾化痰中药治疗该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c4MiB;y,bz2i%A0护理论文发表 WI*yA T9f$q^0 1 资料与方法
中国论文网+M
mi]3s!x0d.u ` L{$}qpEW0 1.1 病例选择标准
6?qW;s-uGRc0
[A;faq0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1]中诊断标准。肝亢脾虚、风痰上扰证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第5版)[2]中的肝风内动证、脾气虚证、痰证拟定。①具有下列运动或发声抽动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挤眉弄眼、眨眼、缩鼻、耸肩、努嘴、咬唇、摇头、伸头缩脑、扭颈、振臂、甩手、搓指、挺胸鼓肚、扭腰、伸腿、跺足、喉中异声、口鼻怪声等;②性情急躁,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手脚多动,难于静坐,睡眠不安,多梦;③神疲乏力,便溏;④舌淡或胖,苔白或腻,脉弦或滑或细。
中国论文网;g2`mT|
R"p'A'bm#h{Z-k0 西医确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者,符合肝亢脾虚、风痰上扰证辨证标准者纳入观察对象。
s&S*h.T{;]Q2caM'\0C
Y-Mm|#Z|0 1.2 排除病例标准
中国论文网2evuI H ,g
^T'b"Jvf+r0 ①年龄大于18岁者(不包括18岁);②不符合纳入标准,不能按照规定服药及不能配合治疗者;③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等)引起的继发性抽动障碍;④习惯性痉挛;⑤合并其它疾病且病情不稳定且需要服其它药物治疗者。
中国论文网
u2R;q'e.iX;Nq-~M4\rS;t0 1.3 一般资料
中国论文网
wF$R"neqB 护理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NJ
C0GJ?Mj|)] 所收集病例均为本院2006年1月-2007年6月的门诊患者。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0例病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再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病情程度采用国际通用的美国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YGTSS)[3]评分。治疗组20例,其中男性l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10.04±2.96)岁,平均病程(2.18±1.13)年,治疗前YGTSS评分轻度5例、中度l1例、重度4例,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22.50±6.98)分;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10.08±3.01)岁,平均病程(2.01±0.94)年,治疗前YGTSS评分轻度2例、中度l6例、重度2例,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21.90±5.59)分。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中医证候积分等因素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国论文网(?,up@X)]5oN中国论文网"vT^X'~u
z@xH 1.4 治疗方法
8Rdou.j|0 wDQ a;usg0 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平肝熄风、健脾化痰中药治疗。基本药物组成:天麻、钩藤、珍珠母、生龙骨、地龙、全蝎、远志、柴胡、法半夏、陈皮、甘草等。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配合针灸治疗,主穴为百会、四神聪、神庭、上星、头维等,每日针刺1次,28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0[N"w\O0B:Asol(Qy#m0 对照组:采用氟哌啶醇治疗,0.05 g/(kg?d),分3~4次口服(按剂量个体化原则)。28 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中国论文网HJ4@/f I`eb K"@MPP ?0 所有患者同时接受精神心理放松、反向肌群松弛疗法自我训练等治疗。观察期间,根据疗效指导调整剂量及服药方法。
中国论文网H~$Au#W
A中国论文网I
@2T
}gm^:Z$N(ov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中国论文网(ve(A ED4[0dd-o5Rx0ryYfI0 1.5.1 抽动程度评分
hZ'MI{4P*j9Zg0中国论文网M&XD"C;C#L 治疗前后的病情程度由神经科医师采用YGTSS量表评定。此量表分别评估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且对每类抽动进行5个方面的评价,即次数、频率、强度、复杂性、干扰。独立评估抽动障碍所导致的损害,并将评分加入抽动总分中,最后得出量表总分。
中国论文网4Nr5e%v7D@ b]eO J y Z#p0 1.5.2 临床总疗效
_'^f/{@%\0oh8`w:ee-SyrN3t0 疾病疗效标准参照《小儿多发性抽动症》[4],以治疗前后YGTSS量表评分的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标准。减分率=[(治疗前量表评分-治疗后量表评分)/治疗前量表评分]×100%。显效:减分率在60%以上;好转:减分率在30%~59%之间;无效:减分率在30%以下。
中国论文网;tF5^G8Z_Z护理论文发表 2Ik5~|1tvK3~0 1.5.3 中医证候积分
中国论文网#a)x;VC9` F中国论文网$n9CRu#n/k9C6vj? 主症为多发性运动或发声。以YGTSS评分计分,评分<25分者属轻度计5分,评分25~50分者属中度计10分,评分>50分者属重度计15分。次症为烦躁易怒、注意力分散、手足多动、睡眠不安、多梦、神疲乏力、流涎或痰多、便溏、舌淡或胖、苔白或腻、脉弦或滑或细等。具有上述舌、脉特征者各计1分,无上述舌、脉者计0分,余次症根据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1、2、3分,正常计0分。
中国论文网#X.^/T]&V}]!m1.6 统计学方法
中国论文网7_m5r%?)f 中国论文网W5| rE J/D#Da 实验数据中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等。统计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
中国论文网
X
n)F)D3u~BEg~ ~%s1?
P+}aU0 2 结果
中国论文网1Ex+O
d@.B?"lR }'T|
?rO2~#NJK0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评分比较
中国论文网%xJR%w
S}(w F r]`:wh(~o ?0 治疗组治疗前YGTSS评分为(35.67±11.79)分,治疗后为(12.10±8.67)分:对照组治疗前YGTSS评分为(36.08±7.89)分,治疗后为(18.30±6.42)分。经配对t检验分析,2组治疗后YGT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表明分别采用西药、针灸及中药治疗均有疗效;治疗后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灸配合中药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程度的控制优于西药治疗。
中国论文网1Z9s-]#j5P1AU7hS6B(T ,X/[qf Wi0 2.2 2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中国论文网Y+Y
A5YHf!Q.m "``@
k:CB0 治疗组显效l3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6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灸中药组疗效比西药组好。
中国论文网%ft;i;Yqs护理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 zo yIE 2.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A6j(s6T1|kT4FS0 5Q(WYl#j
fS5xo0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2.48±6.97)分与(21.88±5.58)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病情相当,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8.40±4.59)分与(12.55±4.08)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对患者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q?)U`g g
l"m0!r%O2a!?a9wlr0 3 讨论
8uK"t6Yr@\9H0 1kUOZ:ec6ep3}0 关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因,现代医学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提示其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神经生理生化代谢及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治疗观察的40例看,本病起因惊恐、学习压力过大、家教不当、过度刺激等27例,占67.5%,说明社会、心理因素对本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可归于中医学“瘛疭”、“慢惊风”、“抽搐”、“筋惕肉嘲”、“肝风证”等范畴。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一切抽动均为风邪偏胜之象,属于肝风内动之证。又因小儿“脾常不足”,易酿生痰浊,风邪挟痰走窜经络,扰及心神。所以肝风痰浊是标实,脾气亏虚是本虚,故宜采用平肝熄风、健脾化痰法治疗。方中天麻、钩藤、珍珠母、生龙骨平肝熄风;地龙、全蝎熄风定惊、化痰通络;远志既化痰又安神定志;法半夏、陈皮健脾化痰;柴胡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与焦神曲等相配,以防矿石类药物伤胃之弊。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既重从肝论治,又顾护了后天脾土之本。再者小儿形体未充,配合针灸醒脑开窍,从而促进发育及疾病的痊愈。
/r2N-T+j#\
dC0中国论文网 |;exb
hx1t【参考文献】
p^c,N-r/`9HbM0 [1] 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M].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1994.80.
中国论文网"ID+ZWadh
m中国论文网z
qv#Lx4F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
中国论文网"n |RO:d护理论文发表 q0m2ch2QX'i0 [3] 吴家骅.抽动障碍的分类、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197.
中国论文网pt0ENxZbB中国论文网e.SD(E!\a edt [4] 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
中国论文网;Y3{%m~9nk6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