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顶端的悲哀
2013年4月26日 15:32 作者:lunwenchina身处学历金字塔的顶尖,中国博士们却有难言的苦衷:发论文。在一系列“硬指标”的指
挥之下,他们对发表论文的期刊、数量的期待,已经远远超越了论文本身的价值
博士延期半年后,张明(化名)拿到了毕业证,但没拿到学位证。他已硕博连读六年半
,比正常时间拖了很久。
如今,他准备继续做博士后,但前提是,半年内必须提交博士学位证。
不能拿到学位证的原因只有一个:没能发表被要求数额的论文。
“延期以后,不给宿舍,自己交学费,还有延期管理费。”他的妻子李慧(化名)说。
“清明时节雨纷纷,写起论文欲断魂。博士扎堆何处有,的哥遥指中关村。”刚刚过
去的小长假,博士们在网间调侃。
张明和李慧同为博士,一工一理。在博士扎堆的中关村,他们一直在为论文而奋斗。
就读博士期间,必须在规定期刊上发表若干篇数的论文。这已成为中国博士培养三要
件之一。而这个要件,却逐渐变成一种“变态的压力”,让博士生们头痛不已。
发表论文,一方面鞭策着知识分子们不懈怠、勤勉于研究,激励学术成果的诞生,让
学界认识作者本人;另一方面,也形成一种无人监管的“绝对权力”,使得学校、学者、
学生一起,不得不围绕着这个中心,通过各种手段求得论文登刊。
“在中国,发表论文最重要的,并不是质量。”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若干名博士研究
生或博士毕业生,都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在决意潜心做研究之前,也许你应当先仔细想一想:“我需要搞定多少关系?”
发论文是“硬指标”
张明夫妇在学校旁与人合租一套两居。每天,张明去实验室做实验,李慧在家画图看
资料,日子过得平淡快乐。
生活最高的主题、亦是唯一的纠结,就是论文。
修够学分、发表够论文、博士论文通过,是顺利拿到博士学位证和毕业证的三个条件
。只欠中间一项,让张明暂时不能申请学位。只拿到毕业证的他,正在苦苦等待导师下达
“论文可以发了”的指令。
“我们做的项目,如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老板(即导师)觉得不到时候,就不会让我
们发。因为如果发了,被别人知道,研究可能会被抢先。而且,如果发的期刊不够档次,
老板也不会让发,那会影响他、甚至是学院拿项目。”张明说。
为了大局,张明能做的,只有先延期。
对于张明所在的工科专业来说,写论文的环节并不难。做上一年实验,成果出来,论
文一周就能基本搞定。只要老板一声令下,他立马能在最短时间内,交出满意答卷。
他担心的,是另一项学院规定。
“只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即可,但必须是唯一第一作者。可我们这种专业,做
实验都是大家一起做,第一作者一般至少都是两个。所以最后不知道算不算。”张明说。
虽隐隐有所担心,但张明依然表示乐观。毕竟,“不可能大家都拿不到学位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