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库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库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 寻条件 判作用 巧解答

    2013年8月29日 15:28 作者:吴 坚

    寻条件  判作用  巧解答

    .U ?P0Ko9\0j1d0

    吴  坚

    TH;YtO&H8\0

    (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江苏  南通  226352 )中国论文网&L S6Tw X)U YK2Q&v2I

    摘  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同一道题目,若教师把题目的条件一一指出,并说明条件的作用,学生都能较好的解答;若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其结果大相径庭,会出现无从下手、考虑问题不全面、走弯路等问题。究其原因,多数是学生在分析题目时,不能找到有效的条件,不能领悟每个条件的作用,而是凭主观臆想在解决问题,导致解题受挫。众所周知,题目的条件是解题的“线索”,无论题目简单还是复杂,总是会有或明或暗的条件,只要学生认真阅读,锁定条件,仔细分析,判断每个条件的作用,必将思路大开,水到渠成。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采撷几例加以分析,仅供参考。中国论文网"A@Bl%[m,Y`

    关键词:条件;作用;解答中国论文网U:lv}G]

      例1  作图题:如图,已知∠AOB,OA=OB,点E在OB边上,四边形AEBF是平行四边形,请你只用无刻度的直尺在图中画出∠AOB的平分线.(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中国论文网k$K;[(f3Xy1U.wv

     

    !l,Y%h/U Ls0

     

    8@)Gu8b-n'o7O0

     

    4G%fh&X^Q'tb3`0

     中国论文网mp1r[f8P

     

    )a2{a*Y-B0

     中国论文网.iVT]` k


                      (图1)                             (图2)

    8Y od r2aYo(N'`h0

    问题与原因:学生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学生受到尺规作图的影响,当作图工具变化后,不能有效的利用好题中的已知条件。

    y|])a}zbq0

    思路与分析:题目中的作图工具是无刻度的直尺其作用是画“线”;条件 OA=OB单独看不能起有效的作用,如果连接AB,则有△AOB是等腰三角形,由“三线合一”,要想平分∠AOB就只要找到AB的中点;条件四边形AEBF是平行四边形及AB是对角线故而想到连接EF,找到AB的中点,这样问题就顺利解决了(如图2)。中国论文网*U#\ d0L SIi \9\]

      例2 已知直线y=kx(k>0)与双曲线y= 交于点A(x1,y1),B(x2,y2)两点,则x1y2+x2y1的值为  (    )

    i&IcV2_gr+\9r0

    A.-6      B.-9     C.0     D.9中国论文网IPht_ E.z

    问题与原因:学生采用的方法多是联立解析式,构造方程组,求出x 、x 、y 、y 。其结果容易出错,且费时费力,走了弯路。究其原因,是学生思维的定势,认为求图象交点,就是解解析式联立的方程组,而忽略了图象本身的作用。中国论文网UA }WvZD#~

    思路与分析:仔细审题,画出两个函数大致图象不难发现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故而中国论文网'b(yQH LZ }@

    x + x =0,y + y =0. 那么 x  y + x  y =-2 x  y ,又x  y =3.故选(A)中国论文网$n)xdI.@`w b(`

     

    d.`d yG5Q J;Uj SBRF0

     中国论文网E {L Y!q

    例3已知方程mx2-mx+2=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的值是(  )中国论文网G Hhj"R'b3u

    A.m=0或m=-8     B. m=0或m=8     C. m=-8       D. m=8中国论文网1H"Ue;[-N E [2m

    问题与原因:学生利用△=0,错选(B);究其原因,是学生审题时只注重题目中的后半部分“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习惯性的选用△=0解答,而忽略了题目中的一个重要细节二次项系数是字母m,没有考虑其不为0,导致错选。中国论文网/w3{Bc{%UF5y)Fj

    思路与分析: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应重新认识,该条件能得到的结论有两个:(1)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即m≠0;(2)△=0,得m=0或8. 综合上述结论,应选(D).中国论文网L)Ey#\ lqq sA

    例4小王学习射击,击中目标的概率是 ,小王连续射击了两次,两次都未击中目标的概率是多少?

    s9H&D{)RI0

    问题与原因:学生错解为 ,树形图:中国论文网,Rxt5|'fQ

                 击中           未中中国论文网 d,^#Q,I-`{tk8J$b

     中国论文网t y!hCr8BdQ

     

    @ N3D9g$S9i0

             击中  未中     击中   未中中国论文网P^;ti9E;aX%Z;ga

       学生考虑射击就两种情况——击中、未中,没有考虑题中条件“击中目标的概率是 ”,的意义,仍按概率相等的方法画树形图,导致解答错误。

    I.e)j c,H'N4Ob a0

    思路与分析:条件“击中目标的概率是 ”,应理解为小王射击3次,只有一次击中目标,还有两次没有击中目标,树形图如下:

    U0Wu~$l_E0

        击中           未中           未中

    mg l8QQ Y0

     

    5H w R7Mr$L%EBL1KP0

     中国论文网^]/i FOD,c]


             击中  未中     击中   未中   击中   未中中国论文网-pt-Z;}:n:hA

                未中            未中         未中           故而正解为  。中国论文网/W)aZ$jGX!Tmer

    例5如图3,等腰梯形ABCD中,CD∥AB,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D=60°,点S,P,Q分别是DO,AO,BC的中点,求证:△SPQ是等边三角形。中国论文网[9EN:Z]9K'BA)[

     

    jw0pmX p0

     中国论文网X+F7Sm Rw

     中国论文网-\/g@f ]k

     

    R6u8K C,{0

     中国论文网4q VW M c-UP d_ R

     

    r7H,Bqx pPZ#l r$B0

     中国论文网6a.s$lr"T_+b

     

    )K1g7H0dt3RH!Z^(G0

              (图3)                                (图4)中国论文网4sA[}{,u|{

     中国论文网F l+Zat&S'y v

     

    ypM#y udj0

    问题与原因:学生无从下手;本题的条件较多,图形的线条也多,学生没有头绪,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Z2L1x aRSh$s'P"K w0

    思路与分析:我们由题中的每个条件入手一个一个的分析:中国论文网VD2dbr#Z*m

    条件等腰梯形ABCD,得AD=BC,AC=BD,进而可证△CAD≌△DBC,得∠OCD=∠ODC,所以OD=OC;条件∠ACD=60°,得△ODC、是等边三角形,同理△OAB是等边三角形;

    %L|8Gfh0

    条件点S是OD中点,利用“三线合一”,连接CS,得△CSB是直角三角形,同理△PBC是直角三角形;(如图4)中国论文网6^T q\^ S [7S

    条件点Q是BC中点,得SQ= BC   PQ= BC;

    cc'|5er1Z0

    条件点S、PF分别是OD、OA的中点,得SP= AD;中国论文网&HEP+Qvs7j5_

    综合得,SQ=PQ=SP,从而△SPQ是等边三角形。

    y h.tGRa'xp0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的分析,不难发现,只要细心审题,仔细寻找,都是可以从题目中找到条件的,每个条件都有其各自的作用,把它们起的作用融会贯通,即使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作为教师,平时在题目讲解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寻找题中条件,分析题中条件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步掌握这一解题的方法,学生不见得能把方法“言传”,但至少自己能“意会”。中国论文网w2R$zU+n,V5`-rv%lL

     

    y:R`p2v?0

    参考文献:中国论文网(M v)q6~?*]"}

    [1]徐伟建.锁定条件  “顺藤摸瓜”[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9).

    5eGs,d!S)XN)]0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论文网|微信客服:1529503885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en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