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5年7月02日 11:34 作者:唐雯
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国论文网[2f{8D;j`k%B
唐雯 苏州市吴中区藏书中学
~b ~.w(R5s p"W(VV0摘要:在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大环境影响下,各学校各学科正在积极改革,不断拓宽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效果。而初中历史教学
4g%s
E0A F6{
w'[0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要求历史教师要努力做到用激情与智慧引领初中历史教学,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中国论文网!A1v0W]t(c.Gi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课堂上有所收获,充分理解历史学科的意义。中国论文网U3e5]$P^+D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
HDDQ%_\;f0教师“教”的目的是学生“会”,如果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中国论文网ImZj7J`,T}D1_l
的学习之后,没有任何进步和发展。教师的教就毫无意义,所有中国论文网6h&F6vaV2d
努力也就付之东流。而有效教学需要任课教师掌握和运用一定的
b,D-J F6l0策略和方法。并不乐观的是,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急中国论文网 FZ4z_4D9\g.c
需改正。只有真正实现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历史
sN^1a+_ A1z0教学的意义。
F8dihCw0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中国论文网
jz.`L^5@`T$YK
(一)历史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中国论文网L"Wv'bTC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照读历史教科书,整个教学没有中国论文网8l.nNO3[6k,L"`H8[
预定目标,更毫无教学重点可言。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教师中国论文网(k5o7R6Y`"f)~p
懒惰应付教学,不仔细研读教学要求,且不能根据自身的优点和
m~%E$qpG[L6W9T;d0特长,进行有效的高水平教学,无法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除此中国论文网`-IZ)[na
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有误,只关注书本知识,而中国论文网e1d4[ W(wc
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如此机械而不花心思的应付教
c0pfZIag+n6C0学,自然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q+Xa(l'MS*w0(二)历史教学内容随意化中国论文网 w_T(a4pI2i6sa
造成教学内容随意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任课教师的教中国论文网M/P4?$N"q]_
学目标不明确,甚至于忽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随意发挥,想到
P2nUy*Q0什么就说什么,甚至将一些与历史教学无关的内容当做教学重
;t*c]mz9A*}.Ffq"G0点。占用大量课堂时间,而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毫无益处可言。如
C,neox|[0此一来,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R!r5a'hS F2Qn0\0(三)历史教学方法使用不当
9ATpKx0一些教师在历史教授的过程中,不以学生为主体,忽视学生
w.{4Y?{
nu/@0的学习实际情况。不能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中国论文网1I }Jx*^e#{
dT3^
相反,只看重个人喜好或者照搬照抄其它教师的讲课方法。不能
3I_j[G0做到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 Q m/|:k"{ J}-q+i0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pa4vx,gg$p0(一)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中国论文网 }7Q9U jY-IZ
随着教育改革,学习的主体早已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要求
&Sm?9pMWa0每位教师都要改变教学模式,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上课时以中国论文网tX+Oa6A9[8u
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改变成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
,}Xu-BraCL0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意识到真正需要去完成教学目标的是
|9s
e)K+\~XR0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中国论文网rk3qcB9j1?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学
.Ekoj A#r;hW0生的性格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等。教师需要平时多跟学生沟
RX d?6W6cm"@,Zl0通,多了解学生的状况和情绪变化,确保教学目标是学生乐于完
+W.t1f&w%iy%|0成,应该完成的。才能使教学目标有意义。中国论文网
X6pqv*H2RaTSz6Cg
(二)激活课堂,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4?t3]:Ry;`&p;K7XW0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做出努中国论文网:bg,r
Nwf
E
Zk
力。从教师方面来讲,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要保证其有效性。
_M
x*f&@#R;N0在备课课程中,教研小组的老师应互相帮助。在进行正式教学以中国论文网u;K f*vo8z;b\+Cx
前,由任课教师在小组内进行说课。说课即是说明要讲什么,怎中国论文网[,c,n,J0N'z
么讲,利用哪些方法和手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选择这种
NSB3Yj0教学形式的原因。小组教师共同商讨,帮助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中国论文网?*P1XAJ
法,最终形成最高效且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而从学生角
){,ZF7H:a7K.tl0度来讲,听到的是什么是最关键的问题。教师要努力从学生的角
"oqR7aJEB5PG0度出发,想问题,提问题。使双方形成良好的互动。这样才能形
C{N,{
[K@%L0成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听有所得。
%h n}&pK$XmR0(三)善于总结,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U6gy%S S%c$q/\
lmmYW0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绝对不能在教学方法中国论文网v@2\i(s.py/D!{-nl
和教学内容上止步不前。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扩大自身知识含量。中国论文网K/QK)vO4f-Wr_
同时,在面对不同学生群体时,要善于总结其特点、水平和学习
8K,rZNc8U2d;QC:Y0能力等,从而进行有效教学。在完成一段时期的教学后,任课教中国论文网$of PF$?
Pq6HO+E
师要学会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上一阶段教学成果的同时,进行教
n3f[q'g cI0学反思,肯定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果并坚持此教学方法。对于失败中国论文网mG.k$SjQ'\
的教学目标,寻找原因,找出解决方法。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教中国论文网
W3_.Pg igjV;^Z
学方法,并运用到日后的教学中去。
(wEC
sff{2E,PF0三、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性中国论文网$TnK0G4U|7DZ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中国论文网6KE7rEo;]w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师任课时也是同样的道中国论文网"GQ&jY
H;\4L;|
理。只有学生喜欢历史,爱上历史课,多与教师互动,乐于思考,中国论文网;z*qfjkk\-Y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课程标准》明
v? ^/E~ |kL0确规定: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
uE-Rd)YS0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这
rbwz$W$M&G
raL/my0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中国论文网FwoQ RF5^0MH+S \
提问问题时,多考虑学生的喜好。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答中国论文网
q
N0\(gX(fOO"k.Z
c
案正确与否,要多鼓励,多表扬。久而久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
I.j5vc(o-O7`N
J,N/l0趣,学生乐于“听”,乐于“说”,才是真正有效的历史课堂。
|
oG0[w1Vf0(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国论文网Z
r*l
g3kMy
历史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要发中国论文网7Zd
n#Y z)IW/d#r7I
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多表现和展示自我,让自我个性得到中国论文网+p6^ee!~G'k
张扬。如此才能形成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国论文网D!Y,Oo~ ~WrrKn
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规范中给学生自
,| P&i,JCTrII0由,在统一中发扬学生个性,在标准之中允许变化的存在。只有中国论文网A[}5r0Ac
让学生实现了其主体地位,使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历史知识,掌
.sD~#E\ SHsH0握学习历史的意义并提升自身素质。这样的教学时真正有效的成
;lG HY5gz7\@0功教学。中国论文网i [r0P'p)p
(三)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
Y4qV6Wu9u0有效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理念,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中国论文网 f7f vV0hkh
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 它更是一种对话: 学生间彼此分享、中国论文网LJ?gu9IC
沟通和交流。并且彼此影响,彼此接受。让学生见识更多的想法,中国论文网$u"X~%Qgb"P.A!L
理解跟多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允许学生尽可能的充分“说
G@h5gg+H+s0BVw0话”,把各自的想法表达出来,彼此碰撞和摩擦。同时,教师要
/P
M3K3ate#zj[wY0智慧且巧妙的进行点拨,避免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多走弯路,给学中国论文网*y
U3kw7{3vLc
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不断提高学生间交流的有效性。
.Dz"Q}e4C
ZR0结语
r$x
p.rpN.B$CB D0在新课程的要求和指引下,历史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中国论文网"S$V{R*]
地位,注重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教学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学中国论文网`^R
~3Z,n
到了知识才是评价标准。真正有效的历史教学应该是教学互长,
GF9@l7Nt?X"S0学生有所得,教师亦有所收获。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历史,了
.w:yzNC0bb0解历史,并且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每位教师都中国论文网$C&l
\+B b]
应持之以恒,永不松懈,致力于有效的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
'Iq8{3x0K+UOM6h0实现教师自身价值。中国论文网Y!~p}E+Q
参考文献:
Ru1mgI#q
\0[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Ph]GL4fZ0[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l,g Yw+F"m!TQ5^O0[3]李大钊 史学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2.
0O!`TR sulU0[4]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5.中国论文网/wzF#X/Y"u:q*hq
[5]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中国论文网s8{wJW
[6]钟启泉,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论文网#`,iV-yW
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