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应用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30例48足,其中获完整随访者23例36足,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与外翻相关的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 AOFAS和VAS评分观察疗效。 结果 外翻角(HVA角)和第1、2跖骨间角 (IMA角)从术前的(34.3±1.14)°和(12.6±0.76)°改善到术后的(11.8±0.97)°和(7.2±0.83)°,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制定的足(踞)趾功能评分标准评价,AOFAS评分从术前的(55±4.7)分改善至术后的(81±3.4)分,主观满意度VAS评分从(8.6±0.7)分改善至(4.4±0.6)分。治疗前后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w
Z3V/g8z$Nx-D@0代发表职称论文 中国论文网R8Y6Y#]*|【关键词】 外翻;跖骨;小切口;外翻角;跖骨间角
'T%Vpd MrG0中国论文网'jB
^D"Xdu 临床治疗趾外翻的手术方法繁多,本文采用温建民、桑志成等人创立的一套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外翻的新方法[1],治疗外翻患者30例,旨在探讨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趾外翻的近期疗效。
中国论文网3T-Vc@z%Z _+U!x4\.K3@dP0 1 资料及方法
&F0o1mq3O
ml0中国论文网[1D~)_ Yn\Yv 1.1 一般资料
4ccO8Bb{,k&['S0中国论文网Ez+p@N-cz 2007年5月-2008年4月采用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合并囊炎疼痛患者30例(48足),12例为单侧,18例为双侧。其中23例(36足)获末次随访。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0岁,平均47.5岁;合并跖骨头下胼胝体疼痛24足,占66.7%,合并锤状趾10足,占27.8%,其中以 2、3趾最多;胫侧籽骨移位情况(以第一跖骨轴线为基准):轴线内侧8足(占22.2%),通过轴线17足(占47.2%),轴线外侧11足(占 30.6%);关节半脱位28足,占77.8%,全脱位(超过关节面2/3以上)2足,占5.6%。
)` QsxK!C0ta5e~6XS0v.bFCo0 1.2 病例选择
RW }0u+C0
w8Y#V8A4D0 (1)初次接受外翻矫形术。(2)患者整体情况较好,无严重内科及心脑血管疾病。(3)足部无皮肤病、无周围血管疾病及糖尿病。(4)排除类风湿足、神经肌肉源性扁平足,排除严重骨质疏松。(5)外翻角(HVA)<40°,第1、2跖骨间角(IMA)<16°。
中国论文网!cQ8@S+P8|y5P.O Y 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