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脾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90例临床观察
2011年5月24日 09:45 作者:袁斌,孙轶秋,韩新民,朱先康,李辉,杨江【摘要】 目的 观察调脾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的有效性。方法 将180例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90例。治疗组口服调脾合剂,对照组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两组食欲、食量及精神状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调脾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 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证;调脾合剂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因多种因素导致不欲进食,甚至拒食的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较长时间不思饮食、纳差纳呆、食欲差、甚或拒食。本病好发于1~6岁小儿,是儿科常见病,且近年来发病率显著增高[1]。当前西医对本病尚缺乏理想治疗措施。调脾合剂为江苏省中医院院内制剂,主要运用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我们于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以调脾合剂治疗本病90例,并与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90例对照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江苏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小儿厌食症属脾失健运证患儿。将18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最小者14月,最大者9岁。对照组90例,男46例,女44例;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10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病程基本相同,最短20 d,最长6月,平均84.7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身高、体质量等人口学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中医疾病证候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 年6月颁布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脾失健运证诊断依据: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伴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1.3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经治疗1~2个疗程,评价疗效。治愈:患儿食欲正常,精神好,面色红润。好转:食欲较前好转,食量增加,精神改善。无效:食欲及症状无明显改善。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规律性的生活习惯。
治疗组口服调脾合剂(批号:苏药制字Z04001273)。药物组成:苍术280 g、佩兰280 g、陈皮128 g、炙鸡内金128 g、炒山楂280 g、蔗糖80 g。上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口服液制剂要求,经蒸馏收取、煎煮浓缩、乙醇浸泡回收等工艺,每剂制成口服液1000 mL(250 mL/瓶),由江苏省中医院药剂科提供。用法:1~4岁儿童每次5 mL,5~6岁儿童每次8 mL,7~9岁儿童每次10 mL,均每日3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批号:卫食健字2002第0538号),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 mL/支。用法:1~4岁儿童每次1支,每日1次,口服;7~10岁儿童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嘱患儿注意调节饮食,纠正不良偏食习惯,定时进食,养成2.2观察方法
4周为1个疗程,每个患儿观察1~2个疗程。观察每组患儿食欲、食量及精神等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