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文化
2015年5月25日 16:31 作者:成语与文化成语与文化
李军华
(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 安徽淮南 232001)
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累积和沉淀,包罗万象,蕴涵丰富。高中语文课本上说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看上去,一条小小的成语轻于鸿毛,实际上,挖掘成语背后的中华文化却是重于泰山。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可以管窥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
一、成语中的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范围极广的概念,成语中所包涵的中华文化也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个一清二楚。下面我们选择几个角度,略作探究。
首先,成语中包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例如:光明磊落、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大公无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澹泊明志、一清二白等等。表现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美好品质的成语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成语,看到我们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正直和善良、勤劳和勇敢。我们要学习成语,我们更要继承成语中所折射出的先辈们的精神和气节。
二、成语中的礼仪习俗
除了传承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国还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也可以从成语中看到中国古人的礼仪习俗。例如八拜之交、明媒正娶、火树银花、披麻戴孝这几个成语。
八拜之交,指异姓结为兄弟或姊妹。俗称拜把子。这个成语可以看到古人朋友相交的一种礼节。(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
明媒正娶,旧指经媒人和父母商定,以传统形式迎娶的婚姻。这个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婚姻习俗,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私定终生是不合礼仪不被认可的。(明,光明正大;正,合乎当时礼仪。)
火树银花,形容灯光和焰火绚丽灿烂,多指元宵节晚上的灯市。从唐代起,我国就有元宵节夜晚观灯的习俗,火树银花这个成语正是这样一个古老习俗的见证。(火树,缀满灯彩而火红的树;银花,闪闪发光的银白色的花形灯盏。)
披麻戴孝,旧俗子孙为直系尊亲或臣子为君主服重孝,要穿粗麻布服,腰系麻绳等。这里面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三、成语中的衣食住行
礼仪习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成语中也处处有所体现。例如布衣黔首、纨绔子弟、粗茶淡饭、酒足饭饱、登堂入室、钩心斗角、车水马龙、同舟共济这几条成语。
四、成语中的科学技术
也许有人会觉得衣食住行太平常太普通了,那么,你也可以试着从成语中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锦上添花、炉火纯青这四条成语。
斗转星移,北斗转了向,星辰移了位。指季节或时间的变换。这说明古代中国人已经很注意观察天象,具备一定的天文知识。(斗,北斗;星,星座。)
沧海桑田,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古人用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但这其实已折射出古人对地质结构变化、海陆变迁情况的了解,是地理方面的知识。(沧海,大海;桑田,农田。)
锦上添花,“锦上添花”今常用于赞誉那些好上加好、美中更美的事物。其实这个成语体现的是我国古代的织锦技术。锦是以彩色的丝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花纹精致,色泽艳丽。锦已经很美丽了,再在上面加织花朵,就叫“锦上添花”,这实在是很高超的纺织技术。
炉火纯青,最早是指古代冶炼青铜的火候。先秦有书记载,铸造青铜器时,火的颜色从黑浊——黄白——青白——青,到纯青之时才够火候才能铸铜。而这里记载的颜色变化完全符合合金光辐射的规律。炉火纯青,这个成语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通过光的颜色来测试高温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