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双源CT心脏检查中,不同的扫描方式图像质量、X 射线辐射剂量差异,评价两种扫描方式的优劣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100例行心电门控扫描的病例作为甲组,心率小于或等于70次·分-1的患者100例,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作为乙组,分析两组种扫描方式心脏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患者X线辐射剂量,评价两种扫描方式的优劣及应用价值。 结果 100例甲组患者 ,图像质量积分为4者93例,占93%。图像质量积分为3者7例,占7%。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及1分者为0;100例乙组患者中,图像质量为4者92例,占92%。图像质量为3者6例,占6%。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的1例,1分者1例,占2%。所有冠状动脉段可评价的图像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总的平均有效剂量(8.2±0.1)mSv;乙组(2.6±0.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结论 在双源CT心脏成像时,对心率≤70次·分-1的患者,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并可减少射线剂量。
发表教育论文 M,^EW'bDq]i}:o0中国论文网3k3`u1Ua#n【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X线剂量;体重指数
中国论文网QfS+N"x.h7?5F
RW-RNX0 双源CT的冠状动脉成像是一个准确的无创性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法。随着CT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心脏CT成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逐渐增多。与此同时,随着CT使用的增多,对于患者相关辐射剂量的增加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而剂量远远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 ;本文就双源CT心脏检查中不同的扫描方式图像质量、X 射线辐射剂量差异进行评价。
!p/Y0eUi+qQ0中国论文网-^5B!BNHi2vTL/s(M 1 材料与方法
中国论文网h%if;IL$N-@9~ EU`g/x1L3o7R j0 1.1 病例选择
G-W],hr Cs0,S,n
DN
C^W:U0 在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行心电门控扫描的病例作为甲组,本组中受检者不受心率、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的限制。 乙组:选取心率小于或等于70次·分-1的患者100例,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本组受检者不受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限制,部分心率较快者于检查前 30min服用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25~50mg以降低心率。
.fO_$M]Nq0中国论文网|*i8lC9u1]3x 1.2 扫描方法
中国论文网6db"z-}I#}${S{中国论文网yy{/VZu~m 两种扫描方法所用CT机型、扫描范围、扫描长度、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旋转时间、准直器宽度、重建层厚、重建间隔、卷积参数、造影剂注射方案及图像后处理方法一致。主要参数差异如表1,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不同BMI与管电压管电流的配置方案,见表2。表1 两种扫描方法主要参数差异(略)表2 不同BMI与管电压管电流的配置方案(略)
a#ueeR|"r(q0中国论文网nbi\
m z|8P 1.3 影像质量评价及X线剂量计算
发表教育论文 6a x xBm
~2D0中国论文网1TB
CCJfy&I-q 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双盲法对图像从冠状动脉节段的显示数目、三级以上分支显示率、血管边缘锐利度、血管内对比剂清晰度四个方面以 1~4分(4分为优等)进行图像质量评分。4分:冠状动脉显示13个节段以上,三级以上分支可显示,血管边缘光滑锐利,管腔内对比剂显示清晰;三分:四项中一项不符;两分:四项中两项不符;一分:四项中三项不符[1]。记录两组分值。 X线剂量通过设备提供的报告记录。
中国论文网/ub0T
|X
x+t*{中国论文网
e F{.RZ 1.4 统计学方法
中国论文网rq"?|S`;e|I中国论文网(Asppz0mA 应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应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图像质量评分在两组间的差异。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辐射剂量。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kXh7k(w$Ns.xz~B#mp02 结果
中国论文网o[0J\5T.s#~.d
e] h$n9{0 2.1 图像质量
GIved%q`~F!j0中国论文网2g ](l(Y"y$Es,u 甲组:100例患者中,图像质量积分为4者93例,占93%。图像质量积分为3者7例,占7%。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及1分者为0。乙组:100 例患者中,图像质量为4者92例,占92%。图像质量为3者6例,占6%。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的1例, 1分者1例,占2%。所有冠状动脉段可评价的图像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MT:ByL#Ca4GK0+Do%bP1A)Py0 2.2 X 线剂量
中国论文网N"UhT3b中国论文网(adPd+^5Tx'^/i;Dg 甲组平均X线剂量CTDlvol 30.36~45.67mGy,总的平均有效剂量(8.2±0.1)mSv;乙组平均X线剂量CTDlvol 11.96~14.25mGy,总的平均有效剂量(2.6±0.9)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1) 。
%?oK
SD^0中国论文网s&u*^ W,e dM 3 讨论
%Y+i$j-O.F"[1~0lH;t"\Y^m1j0 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目前心脏检查最为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患者的心率不受限制,任何心率都可得到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因此在检查前无需药物控制患者心率,检查方便,成像成功率高。随着学界对X线检查中受检者所接受X线辐射剂量的关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患者的辐射剂量过高的缺点突显出来,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X线剂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y[PDy6W&_08i6@$]~`(y9Bj0 目前有一些通过机器软、硬件来降低射线剂量的方法,如使用心脏前置滤线器、ECG电流调控、心脏噪声减除滤波器等[2-4],但效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近来,有学者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组研究结果也表明,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进行心脏检查,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需要,X 线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降低3~4倍。
!TT'u
o7A?0发表教育论文 3WA#E7Ki0 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主要通过两个方面降低X线剂量:(1)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根据受检者的BMI采用不同管电压、管电流,使扫描方案因人而异,避免了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为保证图像质量均采用较高的管电压和管电流的扫描方法,从而降低X线剂量[5]。(2)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在扫描过程中整个R-R间期均持续曝光采集,而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只在R-R间期的70%时间断曝光采集,因此会使X线剂量明显降低。
中国论文网 a8JO y\'P N6\z!R)ocJIp0 研究表明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在降低X线剂量方面效果明显,但在临床应用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患者的心率受到严格的限制,检查时受检者心率须小于70次·分-1,因为在采取R-R间期的70%单一时相采集时,只有心率小于70次·分-1才可得到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对于心率大于70次·分-1 的受检者,须提前给予药物减缓心率,增加了检查的难度。(2)由于只在R-R间期的70%时采集一组数据进行重建,当突然的心率变化造成错录时会导致检查失败,因此在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时会增加检查失败的风险。本组中有2例因心率变化导致图像质量较差。
?aaeR J0V#z!\Y b:L-T:u"z `0 通过本研究分析,当受检者年龄较轻(<50岁)、基础心率或经药物控制心率<70次·分-1且心率平稳时,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既可获得高质量的检查图像又可大幅度降低受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减少X线辐射损害。
"Z@2l@&[M$B)NnD01P/cIU7yE^Rx0【参考文献】
中国论文网
cc5GeV"WX;b [1]萧毅,田建明,王培军,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57-361.
XN"P6b-a0GP jLN3B&q0 [2]高建华,王贵生.ECG电流调控技术对64M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放射剂量的影响及评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095-1098.
中国论文网U#^V~{,XD中国论文网$MDafG{"Ty2]Y [3]高建华,李剑颖.后置滤过器C2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73-76.
中国论文网6F#P4a'wn发表教育论文 S;_]5F$Pc{0 [4]高建华,戴汝平,郑静晨,等.应用后过滤重组降低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X线剂量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1014-1018.
中国论文网 @
HX&\*\3CbFwy)p6l[i\0 [5]王贵生,高建华,李娜,等.64层螺旋CT心脏检查中体重指数与射线剂量关系的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473-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