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库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库 ->新闻类论文
  • 社交媒体个人信息分享与社会资本提升

    2015年3月23日 15:25 作者:王秦


    `)J*M'LaI[0

    "|#z'D.?o0

     中国论文网,W IY+}Sl

    社交媒体个人信息分享与社会资本提升

    dvX*j3k)}hD6z!@"W E']0

     中国论文网 XX+fv'bh

    王秦中国论文网w/Qu IxM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 100024)

    k}s6@q}!S0

     

    0M?N8Y @!|6a?0

    摘要:就信息内容而言,社会媒体与此前大众媒体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大量进入了传播领域。个人资料、个人体验与个人生活等三种主要的个人信息类型,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与传播分别产生不同的效应,从而作用于不同的社会资本类型,并最终促进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提升。

    }dO){e[qXX0

    关键词:社交媒体 个人信息 社会资本

    :W-LmL!o,Q$c0

     

    [^f6TG?0

    社交媒体是一种web2.0技术的应用,是指“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1],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就其传播内容而言,社交媒体与此前大众媒体的一个最大不同,是普通人的个人信息大量进入了传播领域。尽管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等巨大风险,人们还是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和传播个人信息。根据隐私计算(Privacy Calculus)理论,个体在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时,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当个体认为披露信息的总体收益超过,或者至少相当于所感知到的风险时,他就更有可能披露个人信息。现有文献表明,用户之所以愿意在社交网站上分享个人信息,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户认知到这些网站是(有用)的,能够满足人们在娱乐、人际交往、信息获取以及消磨时间等方面的需要。本文以“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为视角,对个人信息分享给个体带来的价值予以分析。

    i2oMT7i |0

    “社会资本”是由经济社会学演化出来的一个理论概念,由法国学者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科尔曼(James S. Coleman)在90年代前后的著述《创造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等,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纳入到主流社会学的研究视野,而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则将这一理论引入对媒介使用的研究之中。尽管对于什么是社会资本,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体来看,这一概念的着重点是指通过社会联络而获得各种资源或利益的能力。中国论文网E-} r q]%v:l)@*W*T

    普特南在2000年出版的《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崩溃与重现》一书中将社会资本区分为连接性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和团结性社会资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前者是指“弱连接(Weak ties)”提供的有用的信息以及角度,但不包括情感支持;后者则是指家庭好友等“强连接(Strong ties)”提供的情感支持或对稀缺性资源的获取。密歇根州立大学的Nicole B. Ellison等人又提出了维持性社会资本(Maintained social capital)这一类型,即一个人在经历生活变动时维持有价值的关系的能力[2]。这三种社会资本的划分同样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私信息传播价值的维度。中国论文网m*f6o&V9c

    我们首先对社交媒体上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根据其包含的内容,我们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个人资料(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籍贯、曾就读学校等)、个人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绪感悟等)与个人生活(个人经历、生活细节等)等。我们认为,这三种信息的分享与传播分别产生不同的效应,从而作用于不同的社会资本类型,并最终促进对个体社会资本的提升。

    cV D wFm Vkg t0

     中国论文网8y*R`2fL~

    表1 个人信息类型与对应的社会资本中国论文网7uU#v3k+c!n2`

    个人信息类型中国论文网Y!Fh6L G:P$l

    包含内容中国论文网xn s4K*VZa A:G;o

    产生效应

    H.v8z9x r TZ{D0

    社会资本类型中国论文网{"Frt`M

    个人资料

    0s#zidyi0Kr[0

    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籍贯、曾就读学校、工作单位等中国论文网 W0YCZ,C)Gg'in#Z

    公开、真实

    :tZ0aTx0

    连接性社会资本

    eiYC1P&i/k!FPHOeS0

    保持性社会资本中国论文网:X:E f RO'z4^

    个人体验中国论文网f zs%L_|"vN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绪感悟等中国论文网s9j!oemhI)O

    亲密中国论文网 a2h0bpQ

    团结性社会资本

    1dv4mG ] X Q&`+H0

    个人生活

    J MOid F9I$U0

    个人经历、生活细节等

    TJ+D1_!R&G PB0

    真实、可信中国论文网p"m` aA(p"z!i:Lt

    亲密中国论文网,U0t q-n*W)\,V:f _%b:\

    连接性社会资本中国论文网%x:zJDp~^4}F

    团结性社会资本

    y6k ~#P/c"_2m0

     中国论文网 w1YJP%oC0Q7a~

    1,              在连接性社会资本的提升上,私信息传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a8MZ$b*Ojw&U c0

    Ellison等人对286名本科学生的调查发现,Facebook的使用与三种社会资本的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与连接性资本的关联性最强。在这里需要做出区分的是,Facebook等媒介提供了与包括陌生人在内的“弱连接”发生互动的机会,而在微博等社交网站上常见的在非熟人之间分享公共事件、娱乐新闻、有趣图片等与个人信息无关的行为,也能够在双方之间建立短暂的连接关系,但如果至此为止,这种连接很可能转瞬即逝,并不能有效转化成“社会资本”。而要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弱连接”的关注及信任,并从对方处获得信息等有用的资源,个人信息的分享则不可或缺。这里面包括两种类型的私信息,一是个人资料,只有将这部分信息公开,才可能与网络上“擦肩而过”的人保持交往,并使之转化成 “弱连接”,另一方面,是对个人生活更深层次的“自我暴露”,这部分信息体现了主体的真实与可信,也有利于提升连接性社会资本。正如Hslu-Chia Ko等人的研究中所指出的,博客中的“自我揭露行为可以帮助人们将潜在的关系(Latent relations)转化为‘弱连接’并扩展他们的社交网络。”[3]McKenna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如果一个人在线上展现其真实的自我,那么,可以预期他也将在线下发展起有意义的关系,而且,他们还将努力把这样的关系带到线下,从而成为一种“社会资本”[4]。

    3w2z'd J] E0

    2,              在基于“强连接”关系的团结性社会资本提升之中,由个人信息传播造就的“亲密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论文网^(SY'RJR7u`

    Irwin  Altman等人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自我暴露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核心因素。这里的“自我暴露”不仅包括个人生活信息,也包括对生活中的烦恼、压力以及喜悦等情绪、感悟的分享。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和交通成本的增加,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的维系方式由线下向线上延伸,如我们之前的访谈所显现的,已有不少年轻人不再依赖聚会、电话等传统方式来维系亲友关系,而更多是在网络上发布和分享“谁谁结婚了,谁谁生孩子了,谁谁升官了”等私信息,以此保持一种“数字化亲密”。《纽约时报》描绘了一位通过相互关注Twitter上琐碎信息而与朋友保持交往的IT工作者哈雷,“当他们碰面的时候,感觉就好像根本不曾分开一样。他们不需要问:‘嗨,最近你在忙什么呢?’他们已经知道答案了。相反,他们会开始讨论某位朋友那天下午在Twitter上聊过的话题,就像重新拾起一次中断了的谈话一样。”另一方面,如多项研究与我们的调查所显示,大多数私信息传播主体将“亲朋好友及关心自己的人”视为自己最为重要的受众,并因此在博客、SNS或微博上倾诉自己生活中的喜悦、烦恼以及所思所想,并通过亲友的“评论”、“留言”、“私信”等获得鼓励、支持或问候。在这种从不间断的信息交换与情感交流中,人们才能够保持与“强连接”的“强关系”,并由此获得情感与资源支持。中国论文网'?%yN}v+f

    3,              维持性社会资源的获取,则主要是与私信息中的个人资料内容相关。中国论文网'aYA2u6zm(j+xL

    现代生活中工作的流动性要求人们为了职业而频繁地迁移旅行,日益增多的自由职业者更是常常因生活变动而失去与原有关系圈子的联系。几乎每个SNS、微博的用户都经历过这样的例子:很多早已失去联系的人突然在自己的页面中“冒”了出来,而对方可能只是在上面搜索了一下你的名字,以及核对一下你的家乡或者曾在哪个学校就读。而伴随网上“同学录”或“校内网”长大的年轻人,则不再需要这样的“惊喜”,即使已经天南海北,仍能保持密切的联系,并能以此。

    vWB;`|-d1W9E-B0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资本的提升不仅意味着关系网络的拓展与资源的获取,还能够带来心理福利(psychological  well-being),这与私信息分享也有着直接的关联。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博士生Hslu-Chia Ko等人对台湾751名学生进行的研究显示,主体通过在博客上分享个人经验、情绪、感悟等自我暴露行为而建立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其对于社会交往、人际交流以及整个社会的满意程度等。[5]

    DKnK6U'jM(S0\0

     中国论文网5N$A%x.f {)w%Y)lYh

    参考文献:中国论文网 C}$@`Y

    1,              Putnam, R. D.,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中国论文网 r;DTq:BG%P

    2,              Altman I, Taylor D A. Social penet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3中国论文网"A5eC8b c0h



    [1] http://baike.baidu.com/view/2169907.htm中国论文网9Sx+W s%]FR

    [2] 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article 1. http://jcmc.indiana.edu/vol12/issue4/ellison.html中国论文网p$Wd'j7H

    [3] Hsiu-Chia Ko and Feng-Yang Kuo, "Can Blogging Enha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Self-Disclosure? ",Cybersychology & Behavior,Volume 12, Number 1, 2009中国论文网[_U vd#N0R[A8~ To

    [4] K. Y. A. McKenna, A. S. Green and M. J. Gleason, “Relationship 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what's the big attrac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8(2002), P9-32中国论文网D1[A$\&f

    [5] Hsiu-Chia Ko and Feng-Yang Kuo, "Can Blogging Enha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ough Self-Disclosure?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Volume 12, Number 1, 2009中国论文网&G `P6C2p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论文网|微信客服:1529503885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en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