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的探究
2017年8月12日 09:44 作者:王玉英【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 “小组合作学习”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实践研究表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整体的学习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优生的突出表现更让人赞许。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 — 学困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堪忧,班级两极分化。 小组合作中有效转化学困生成为合作学习的重要课题。就这一问题,本文对小组合作学习下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运用小组合作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措施和评价激励机制,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困生;转化
一、小组合作学习下学生的学习状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其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从而逐步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境界。
(一)小组合作学习下学生求知欲望增强
奥苏伯尔认为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三种成分构成的。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研究、共同提高。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成现在的“我想学” “我要学”主动学习的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接受” “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双边交流变成师生、生生之间,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边交流,学生得到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个性得到张扬,同时也得到来自于同伴的帮助与认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也在不断增强。
(二)小组合作学习下上层学生表现突出
“认知内驱力”是内在的一种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生和中上层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往往比较强。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求知活动中得到满足,赢得荣誉与尊重。 这种满足感又进一步坚强化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认知内驱力。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三)小组合作学习下学困生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然而,对于小组中的学困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认知能力低下,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不当,加上自卑、胆怯等心理的影响,认知内驱力缺乏,求知欲望不强。 大多数学困生具有惰性心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不思上进,不肯用功,怕动脑筋。 自学能力低下,课前不预习,前置作业不能较好地完成。 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无自己的见解,不发表意见,不参与研究,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有的因胆怯而沉默,成为一个旁听者。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到优生的精彩表演,而忽视了学困生的这种学习状态,其后果就是班级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合作课堂成为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 那合作学习就只能是空谈。
二、小组合作学习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一)合理构建学习小组,确保公平竞争
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个 4-6 人的学习小组。 小组中优、良、中、差学生合理搭配,每组一个学困生,各小组有各学科优秀生,做到优劣整合,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