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0年10月16日 10:49 作者:lunwenchina论文摘要: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正处于困扰中,其学科定位、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存在一定问题。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必须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着力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同思想政治课、外语课一样,几乎在国内每一所高校都有开设,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重要性。1978年,在当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正处于困扰当中。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一方面,学生认为语文课从小学上到高中,早就学腻了,现在大学语文课也没什么新意,感觉像“高四语文”。因而很多大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把学习大学语文当作一种负担。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和学生都不得不让大学语文为专业课让路。大学语文由于还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其地位显得十分低下和尴尬。但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就真的可有可无吗?从当今大学生的中文驾驭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来看,却并不乐观。当然,中小学语文的欠帐现象也是无法回避的,部分大学生语文水平很不高,语句不通,错别字连篇,文章写不好,文学修养很低。大多数学生在语言、文学、文章几方面均有欠缺,而文学知识则更为肤浅而零碎……这些问题,20年前匡亚明校长等有识之士早巳看到,且大声疾呼过。当然产生的原因既与应试教育有关,也与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有关。对此这里不作探讨。我们就从前面提到的大学语文设立的最初目的来看,暂且抛开后面三点不谈,就以“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这点来说,现在不是做得足够了,而是远远不够现在很多大学生不会写论文,除了专业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语文能力无法传载他想要表述的思想。
我们看到,一边是大学本科生语文能力令人担忧的现状,一边却是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大学语文学科地位不高,大学语文教师遭受冷落,教材陈旧,教学研究滞后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以大学语文目前的生存状况,如何担当起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重任,实在令人堪忧。
二、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
尽管目前有不少呼声,提出取消大学语文,或者以人文课程代替大学语文。但笔者以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旨在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基础课,其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也是不能替代的。综观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即使是理工科院校,也早巳把本国语文作为必修基础课。
认为本国语文是思考、表现和理解的主要手段,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难以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如哈佛大学把本国语文作为“核心基础课”,规定不及格重修。麻省理工学院把本国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贯穿于本科教学过程中日本东京工大理工学院开展了比较文学、语言学的方法等10余个专题教学研究。巴黎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文学艺术等课,还设置了口头或书面表达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语文”一词,从词汇学的角度说有三层含义:一是书面语言与文章;二是语言和文字;三是语言和文学。作为一门课程而言,它的含义也就是语言、文字、文章和文学。语文课讲的也无外乎这一些了。语文课程应当具备哪些教育功能,换言之,语文这门学科应当如何确定其地位?
首先,语文课作为一门智育课,要兼顾知识与技能两方面的教育。作为前者,它要教给学生识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也要教给学生许多文学:和文章学的知识、文学史的知识,同时学生要逐步将这些知识变为种种技能,变成阅读能力,变为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其次,大学语文要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人文教育则是指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为手段,以唤醒灵魂,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这是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在知识传播之外的另一重要使命。同时,德育课的任务事实上也由非政治课来一起承担,而其中大学语文的作用尤其突出。 “名节”之类的问题,是古代文学中时常涉及的问题,正反典型都有,生动而形象。由大学语文来承担这~类的教育,其效果却比政治课好得多。只是要求教材的编写者,要留意编选一些这方面的篇章。而教育专家们也纷纷提出,语文首先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所以,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也应提到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学与人文素质的高度去认识。
因此,目前把大学语文改造为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新课程,是教、学双方共同的要求。当全社会都在慨叹大学生急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聆听来自这一群体自身的呼声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们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他们渴望学会用独立思考的方法反思历史、:哩解现实,这正是人文教育课程能够成功的基本保证。然而提及语文教育.大部分学生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流露出不同程度的遗憾,他们显然厌倦了对文学作品 “五马分尸”式的解读。因此,我们力图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语文:学习回归它的本质,培养学生乐此不疲的学习兴趣。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坚持引导,学生们的这种新奇感不久便可能消失。近年随着中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将对大学语文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摆脱“高四”语文是大学语文建设迈出的第一步;几年以后,大学语文将不能仅仅凭借与中学语文教学强烈的反差取胜,而应通过课程的整体建设、依靠深厚的文化内涵、优质的教学水平来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