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写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终极旨归
2010年10月16日 10:50 作者:lunwenchina论文关键词:个性化写作大学语文 目标
论文摘要:个性化写作能力是当代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和重要的能力,但目前大学生的写作普遍存在着写作基本功差、文体感差、语体感差和主体感差等问题,因此,个性化写作就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加强的目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个性;以读促写,指导他们个性地抒写;丰富想象,拓展他们的写作个性。
一、目前大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写作和写作教学,他们的大学生写作能力比较高,毕业以后,社会适应性也特别强。然而,在我国,写作得不到大学和大学生的重视。笔者曾对本校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做过一次写作抽样调查,上等习作竟然不足8%,而下等习作却高达70%。这是一个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和警醒的大问题。
概括起来,目前大学生的写作存在以下“四差”:
1.写作基本功差
一个人的语言基本功应该包括顺畅的遣词造句、规范的文字书写、正确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行款格式、条理清楚的记事述物、明白透彻的说理议论等。可我们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做到“文从字顺”;错字、别字非常普遍;标点符号不规范,要么一逗到底,要么干脆没有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不合乎体例要求;记事叙物缺乏条理性,天上一句,地下一句;说理议论空洞苍白,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带着这样的写作基本功步人社会,影响的不仅是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和前途,而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2.文体感差
文体感就是文体意识,是一个人对文章体裁的感受、认识和准确把握的能力。各种体裁对文章的行文、语气、词采等均有不同要求,而且有不同的功用和读者对象。文章体裁不能混用,更不能乱用,写什么像什么,是写作的最起码要求。刘册说过:“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可是,我们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文体知识,当然也就没有文体意识。读别人的文章读得稀里糊涂,辨不清“体”,只看“热闹”,不知“门道”,写起文章来,也是一片茫然,难符其“格”。要么是文不对“体”,要么是“体”不符文,鉴于此,必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普及强化写作目标,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体知识,培养良好的文体意识。
3.语体感差
语体感即语体意识,就是行文的分寸、风格、情慷等驾驭文字的能力与感悟程度。只有恰当的语体感与恰当的文体感相配合,才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写作所用的书面语体可分为口语体、正规语体、典雅语体三种。口语体多是日常用语,包括方言、俗语等,灵活自由,通俗易懂;正规语体使用普通话的规范语,表达严谨,给人以严肃感;典雅语体多用形象性和情感性词语,富于文采和感染力。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体要求。我们的大学生由于文体意识差而导致语体意识差,写文章不辨文体,不明语体,随意写来,达不到文章所应具有的功用。
4.主体感差
主体感就是主体意识,是作者对个人身份、处境、感情等自身特征的具体把握及其在行文中的体现,是文章有无个性的分水岭。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要么很少提笔写作,要么是抄袭剿窃,要么是写作普遍地缺乏个性。其表现为构思老套,题材陈旧,人云亦云,毫无创新,写一些假、大、空、废的文字垃圾,言之无“物”,言之无“我”,言之无“情”。
鉴于以上大学生写作的现状与当代社会对写作的高要求,我们以为,强化大学语文中的写作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个性化写作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之内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积极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必然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我们提倡强化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目标,提倡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过程中,不仅要多写,而且要写出有自己个性的文章。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个性化写作更能突显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进行个性化写作,学生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超越古人,超越时人,超越自己,见别人之所未见,发别人之所未发,写出新颖生动的文章作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但是,“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学生与创作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写作,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情感来创新和丰富习作。
二、关注生活,激发写作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