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精华之中庸之道
2014年3月27日 16:47 作者:王博
论传统文化精华之中庸之道中国论文网XBmJ"V
王博 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JI
n5l5Os&s0摘要:儒家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中华民族保持内在凝聚力的源泉和持久稳步发展的精神动力。本文通过历中国论文网6[,p.vCr~5S
史与现代思想的碰撞,揭示了中庸思想的真正涵义;论述了中庸思想对现代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以及对现实伟大民族复兴和中国梦
{J)cE0F6j0的重大作用。中国论文网9|/ri D(@#sTJ
关键词:中庸;用中;儒家思想
/WE(vGJx5fEG]\0一、中庸思想的内涵概述
`0Az@j%k0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传承了中国传统
[;L&h6\ j"\0文化价值观念,大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为中华民族蓬勃
Q{cyYGa!e3|z0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Ig&O%K2OG0孔子的“中庸”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中国论文网@)[bAP4ToY*B
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强调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
+p&e7W)O#E0也不要不及,在实践中做到恰当合适,《中庸》对此称之为“合中国论文网7oq-W^|D j)_t
内外之道”。我们做事的时候,应该从自己内心深处、最诚挚的中国论文网
l*@6r!\9dl
u0i0G
角度出发,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灵的想法一致,并且顺应大自然的中国论文网nuh${'Q?,w$s"p6z
k1b
规律和节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论文网BI[iji
二、中庸思想的断章取义
n'O]P JWyd!~0有人会说“中庸”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其实不中国论文网Z%y9aU*\] C
然,孔子曾说:“乡原,德之贼也”。这里对乡原的解释是不讲
,e#mljN2v6N0原则,四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所以对中庸的偏见实在是后
5x0y+K%Y4c_H^8lt0人理解有误,同样也是和中庸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
/oc4qOL'D0G-t0离有关,之后慢慢演变、误解为讲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天合
'f`0t1F-iE0一的学说;再者,很多人都认为中庸是圆滑,是世故,是没有原中国论文网5}X.Qx4PqD*t
则,没有进取,是追求平庸;更甚的是,许多以爱国自居的人,
WTY~#O8w)@+h0往往以为恰是中庸,才害得中国人失了锐气,失了进取,结果让中国论文网2U{5M hdCR5Mw7B8B
国家积贫积弱,在近代倍受欺凌。照此看来,中庸乃是祸国之邪中国论文网0kLzYA&bB5|%Os
说,不但敬而远之,实在应该把它打倒在地,这也是很多人对其
v@V\Ce)U/M0藐视的根本原因。
?2hbb4svJ YC0还有就是一种守旧的边际平衡论。在他们看来,“中庸”反中国论文网}{r sZ
对“过”与“不及”是以稳定旧质为其前提的,是反对质变的,
#g0q}2v`ye0因为新事物的规定性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中国论文网{(x$}5bca\Q
旧事物的“中正”和“过”与“不及”的矛盾中形成的,因此在中国论文网6AD2FgS*G
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一时难于确定它的质。这种说法似乎有一中国论文网 L+d4X*co[Lk)C
定的道理,但本人认为这种批判是根本错误的,也正因为近几十
#_5J1mO._Aa0年对“中庸思想”的歪曲批判,人们才会扭曲了“中庸”精髓,
cVV7`C5Z(oyI+Wo3O}0把“中庸”变成懦弱和不思进取唯心主义的象征。中国论文网/GK8yv5j1S qI
三、中庸思想的望史生义
O&W&ih[O)n!}0《中庸》记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中国论文网bt;]x"v|(Gt
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国论文网*E?$?2F*CY)dv:X-h
《论语》又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中国论文网Zi!Q\Fl8t3S/n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中国论文网2P/JfR-rX:Ta
这是孔子对子张和子夏的评价。子张做事总是超过限度,子夏则中国论文网"\,{(J/\.L{yJ
是不及。两者都不好,“中”最好。但程颐对“中庸”的解读还
3J.\ x$dOC1t0不到位,很容易让人把“中庸”理解为调和或者平分成等。
&uG!?WI.U0任何事物的“中”有三种可能性,一种是事物的“临点”它中国论文网.^n-I&A Oj
是静态的;一种是两临界点之中,有一活的、动态的、运动着的
af2q'kU~$Nq0“中点”,这一“中点”或是向左端靠拢,或是向右端前进,也
%b"\J@y'A0可能是正在其中间位置;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这一“中点”恰好与
3I8x4|J,Z(e0“两端”之一的某端叠合为一。即是《中论》所云的“惟变所适,中国论文网t Q
d
OfvBAH
惟义所在”。这一要求也是中庸的核心思想所在。因此,可以把
cL]P~.s*In(f0孔子的“中”,看作一个“度”的概念,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恰如
l-ks:[s)L0其分,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凡事物皆有度,“度”是该事物中国论文网q1^%I;A$Upb3h}
_\
之为该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
'C3O1f^r7w0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即是中庸。
\g-xo3BwMt7Y w6wFQ4~0四、中庸思想的一得之见中国论文网ad'JX-F3J2q!B*e
不偏不倚、不离不弃、不轻不重、不温不火,于此事不藏而
yz.H&L}%LP0藏机,不露而露锋之为最佳。在做事的方法上,万事采取中间策
N
v)sn'i&Ai0略,不刚不柔,不多不少,不偏不正,不上不下。以至有刃有余,中国论文网;p:~ w
] Y-Sv$p@gm
进退得当,能进能退,能上能下,中庸作为做事的一种方法,它中国论文网(Eu(A(k%G7|6`{&|
要求人们准确地把握事物、协调对立双方之间的矛盾,达到一种中国论文网 C
Y#B.bI]3t
平衡、稳定、恰当最佳的和谐状态。因此,中庸思想强调做事要中国论文网.\5`2__X
有分寸,不走极端,保持事物的最佳状态。把事情做得不到位不
p-H&Q+N.\'B^0行,但是把事情做得过了头也不行。
*W6y?LtWHk~0最后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
O[2T"_,t
I0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中国论文网zqS)v4jb
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
F ]2|"d.a \4Z[Z-B"k0P0宽广胸襟。对中庸 “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中国论文网`:V7_#MN
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中国论文网^Dt/hj j
即事物的核心。中国论文网n]&[6j$gKZ*J
真正的中庸,是以人性为主体,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
!~[4v coIH0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
0~&]_ D%qR s0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Os/a&u3sE
EEZ h0五、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zp#I`]6?8N+\M0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
jW$gL2_+E0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乃至整个人类世
h}S%L[f$V$e0界都有影响,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个无法绕开的课中国论文网+v9vs-uz2Q"^/DP
题,是一种对现在和未来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思想。它提倡宽容中国论文网;[f4J
N(i[-V;jI
中正的理想道德、反对极端道德主义的理论,它反对乡愿的伪善,中国论文网
hBA9XF5tO/j9{*W
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使得我们民中国论文网{2S `3q;J%{.BV
族养成宽弘博大的胸怀善待他人、团结他人,使我们度过了一次中国论文网C,R
fz6\i6u
又一次的灾难。
rF w&Q-X$k"oe%f2W0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与中国论文网(?AO#N!h N#`:l
传统思想发生激烈的摩擦和碰撞,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道
m;rL(~\I\ E.tx7_U,p0德认知能力低下、道德行为缺失、意志薄弱、自我调控能力不高、
;~.Ct(zY6}0独立意识欠缺、心理素质薄弱等问题,这要求他们不仅在知识和
K@4e7h+?.`j#N$i0智力层面上发展,更应该在心理和人格层面健全,而中庸要求大中国论文网 SBL)W&U
学生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以“至诚”的中国论文网-D"M5Z,BT1H,Z
态度不断进行道德修养,内圣外王以达到自我修身完善的境界。
T ^&DU"YpGtf0用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大学生身心和谐,并能使他们拓展知中国论文网
G?f"Bd'rG
p!|Fd
识面、改革创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构建和谐社中国论文网k%~ I,z^h2v}
会的整体和谐。中国论文网-r3n%WNFy[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准则,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
Z5lt$a)D]p&Hd6bN0范,在中国思想文化的长河中有着其特殊的位置。天人合一理论、
4b
gi/P{!]:oz0普遍和谐、持节而中思想,对于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素质、
7N%q/WC+@.GVq4g#o0构建和谐生态社会、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p~,]1\)UO0参考文献:中国论文网6R:Xw~nl$x%p m/c
d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中国论文网Q2~&d3Jfl*S1BV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ND]4`%k
W2X0[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eqL+te2uwS0[4]师为公.中庸深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
(]:vd4U;P'T$y0作者简介:中国论文网
b(?V$Pv
王博,男,1981年出生,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
z6p#dt(v6~'U s|I0思政部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