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0年10月16日 10:50 作者:lunwenchina【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临床应用; 进展
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简称SEP)是常见的感觉诱发电位之一,是当感觉器官、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何一点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引导出的电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异性躯体感觉传入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1]。目前,SEP主要用脉冲电流诱发技术对刺激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频率等参量加以控制,可使记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并可对记录结果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故SEP已由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入精确的定量研究。现就体感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是神经康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传统检查方式仅能反映神经系统的解剖状况,而无法很好地反映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SEP在一定程度上则可弥补其不足。应用刺激正中神经所产生的SEP早期成分波P15、N20具有相对稳定性及特异性的特点,对临床表现为单侧上、下肢体感觉障碍患者进行 SEP检查,发现患侧、健侧与正常值相比有显著差异,定量分析了早期脑血管疾病中枢体感通路的功能状况,并评估了它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提示感觉通路有亚临床损伤[1]。
2缺血的研究
方华等[2]发现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SEP波幅较潜伏期恢复迅速,术中SEP监测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脊髓功能的变化,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而肢体缺血预处理则可以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和神经功能缺陷,对急性脊髓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3]。有研究应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再灌注模型,发现缺血早期即出现脑电波消失、S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再灌注后有一定恢复,且组织学亦呈现相应改变,因此得出SEP是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指标,甚至可用于探测脑缺血发作前的亚临床病灶。近期研究表明ECG和SEP结合分析可反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过程,对脑缺血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4]。也有实验证实SEP不仅能反映神经系统结构完整情况和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还有助于区分神经元受损程度,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应用这一原理研究缺血性完全卒中患者的预后[5]。
3与脑缺血相关疾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