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研究近况
2011年5月24日 10:24 作者:李瑞仕,马融,张喜莲【摘要】 从脏腑辨证施治和其他辨证施治两方面对近年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辨证;治疗;综述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泰必利、氟哌啶醇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类药物,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易出现反跳,长期应用这些药物,常出现上课嗜睡、活动减少、认知迟钝、静坐不能、情绪低劣、扭转痉挛、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副作用[2]。
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历代医家多将本病归于瘛疭、慢惊风、抽搐、肝风证、筋惕肉目闰等范畴,中医治疗该病多从风、痰、虚着手,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近年来对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临床报道较多,疗效显著。现对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抽动症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1 脏腑辨证施治
1.1 从肝辨治
朱先康[2]认为小儿身体无论什么部位抽动,皆属于风。小儿肝常有余,神气怯弱,肝属木而主风,风善行而数变。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还是责罚训斥,均可因受邪或气滞郁热而导致肝木旺盛。张莹莹等[3]从肝论治抽动—秽语综合征。其立论依据为:①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的根源在于肝失疏泄;②肝主筋、主动,肝病及筋可表现多部位抽动症状;③抽动—秽语综合征伴有行为障碍与肝藏魂的功能失调有关。自拟钩藤郁金汤治疗,临床观察近期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远期疗效优于氟哌啶醇,未见副作用。
黄育志等[4]亦从肝论治,并根据患儿表现提出治肝之法有平肝、清肝、柔肝、疏肝之分。具体治法:①平肝是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基本方法,适用于头面部动作较多者,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②清肝泻火明目是治疗小儿抽动症之瞬目症的主要方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③养血柔肝主要用于以四肢动作为主要表现者,自拟柔肝煎治疗;④疏肝健脾化痰主要用于口鼻动作较多者,采用柴胡疏肝饮加减。周炜等[5]在治肝四法(平肝法、清肝法、柔肝法、疏肝法)基础上得出治动之用药心得陈伟斌等[6]将其辨证为肝郁化火动风和肝肾阴虚动风两证,临证运用丹栀逍遥散与六味地黄汤加减施治,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取百会、大椎、神门、肝俞、胆俞等,总有效率达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