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为总结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经验,对24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肝豆状核变性病例首发症状以肝脏损害最多见,占45.8%,神经系统症状占16.7%,肝脏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混合表现者占12.5%。17例经诊治后症状好转出院,4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放弃治疗,3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应提高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认识,以早期诊断、治疗本病。
中国论文网
X6Y ~2Y0X7N发表财经论文中国论文网Y7k3J8x7w【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障碍
中国论文网%z)X(QPK9g)w"B:@ F'^F
O v+M4\
\0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又称wilson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较困难。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改善预后,现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9年1月确诊的 24例wilson病进行回顾性分析。
中国论文网-]Kyl.K([?M!I中国论文网ThFrfAh 1 临床资料
+FG_ Sr(DC0%K"FGL9vnRP3cGs0 1.1 一般资料
|.V,~;x0p(K+t.G0Fa8L UkT0 本组男13例,女11例,确诊时年龄最小3岁,最大16岁。其中3~6岁3例,~10岁8例,~16岁13例。有明显家族史6例,可疑6例。3例父母为近亲婚配,5例父或母患肝炎或肝硬化。近亲属中确诊此病者6例;不明原因死亡且死亡时伴有皮肤或巩膜黄染3例。
中国论文网cYp?6um1W f1hXb%c6kqK Rp#I0 1.2 临床表现
中国论文网a2X6y/qz&DS-lb)~)c%d0 本组主要以肝脏损害最常见,程度轻重不一。患儿均有不同程度乏力、厌食、黄疸、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表现。首发症状:肝脏损害11例(45.8%),神经系统症状4例(16.7%),溶血性贫血2例(8.3%),浮肿2例(8.3%),血尿1例(4.2%),骨关节痛1例(4.2%),肝脏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混合表现者3例(12.5%)。
2K4V4zi4ia0DA E q8r's0 1.3 辅助检查
n Xi{
R j\{06m\Af~0 24例均行角膜色素环(k-F环)检查,阳性者17例(70.8%)。肝肾功能检查24例,肝功能异常者16例,肾功能异常者12例。腹部B超检查24例,示肝脏病变18例(75%),其中肝硬化11例,脾大7例,腹水8例;肾脏病变7例(29.2%);胆囊炎3例(12.5%);胰腺炎2例(8.3%)。上述情况可并存。起病早期行头颅CT检查6例,5例无异常,1例示脑室扩大,轻度脑积水;晚期13例行头颅CT检查,异常8例,其中6例示脑室扩大,4例示脑萎缩,4例示基底节可见低密度区。上述异常也可并存。3例行骨关节X线检查,异常1例示骨质疏松。10例查脑电图,异常3例。脑脊液检查7例,异常2例。肝炎标记物受检7例,均无异常。查T3、T4 4例,异常1例示T3<0.5ng·dL-1。心电图检查13例,异常6例,其中4例为窦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均无异常。全部病例检查外周血象,血色素低于90g/L 4例,血小板低于100×109/L 10例。Coombs试验检查4例,均为阴性。我院中心实验室查铜蓝蛋白、血铜、24h尿铜14例,见表1。表1 14例Tiwes New Romam格式病患儿的铜蓝蛋白、血铜、尿铜检测结果(略)
5jC8m1XI_0中国论文网9RmB7w,^ J(v:J 1.4 诊断依据
发表财经论文R3Rbm-^0.Y2BMw|0 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2]: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肝脏和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尤其是角膜k-F环阳性,再结合铜蓝蛋白、血铜、尿铜等检查,特别是血清铜蓝蛋白<200 mg·L-1确立诊断,如有阳性家族史则诊断更易确立。活检肝组织检测其血铜含量也是目前确诊该病的重要方法[3]。
lY6y#N"F-l-~/]gsJ|0中国论文网:Jiwj5hx
J 1.5 治疗
中国论文网SEk,cf8v:S中国论文网qq@Vj f 限制含铜饮食的摄入,如禁食动物肝脏、坚果、蘑菇、巧克力、豆类等,同时予以络合剂和锌盐口服。络合剂首选D-青霉胺,初始剂量每日 20mg·kg-1,分2~3次,锌盐常用硫酸锌,每次0.1~0.2g,每d 3次,并补充VitB6,每d 20~30mg。有锥体外系、贫血等表现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监测尿铜值。
f/C:O/k*{ua$Q-U3K0中国论文网G f3`
|y{%X:B5EQ?@ 2 结果
中国论文网#d[+ORBiF g\中国论文网IK Oqh.E/H@ 本组24例中,17例经治疗相应症状好转,其中9例黄疸或腹水消退,肝功能趋于正常,5例言语活动较前灵活,3例尿蛋白转阴,血尿消失,2例关节痛缓解,治疗有效率70.8%。4例症状无改善自动出院,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5zU"Oc;b3O|h0中国论文网[2s}5b"N 本组24例初诊时,17例患儿曾被漏诊或误诊,误诊率高达70.8%。误诊为肝脏损害者8例;神经系统疾病2例,其中风湿舞蹈症1例,癔病1例;溶血性贫血2例;肾炎1例;佝偻病2例;类风关1例;继发性甲减1例。
中国论文网C(mN"Uf&G9W,R 3 讨论
'k){%_/o4^ B&rU*b0me,v(N3ZhL0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主要在脑、肝、肾、角膜等部位有进行性铜沉积。临床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肝病和(或)锥体外系症候,也可有急性肝病、溶血性贫血、血尿、肾小管酸中毒、佝偻病、精神症状等多种表现[4]。本病临床少见,发病率为五万分之一,是少数几种可治的遗传性疾病之一,早期治疗可避免严重的不可逆的组织损害[4],故早期诊断以求得早期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EPg+`2Y3pQ0 发表财经论文;m
x_Znv0 本组以肝脏损害起病者占45.8%,锥体外系为主神经系统症状者占16.7%,血尿占4.2%,溶血性贫血占8.3%,故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时应考虑本病可能:①儿童时期不明原因且疗效不好的肝脏疾病,当病情特别严重、迁延、反复或合并溶血且没有明确的病毒性肝炎的证据时;②锥体外系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③青少年时期出现不明原因的性格改变、精神症状或智力下降;④Coomb's试验阴性的急性血管内溶血;⑤不明原因的肾小管功能不全;⑥血尿、白细胞尿或蛋白尿原因不明时;⑦骨关节症状原因不明,经抗风湿治疗无效者;⑧家族中有同类病史的青少年 [4-5]。
4W,^t k1A?0 &Cq%lO;m'|0 K-F环被认为是本病诊断最可靠的依据[3]。本组24例全部受检,7例为阴性,故K-F环是否存在不能单独作为本病确诊或除外诊断的依据,但K-F环和铜代谢检查均阳性对本病有确诊意义。
+F+bSvG%T0 (u3FBF^\%QQ0 本组病例中有明显或可疑家族史者12例,故怀疑本病时,不仅对患儿本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对患儿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进行详细问诊和系统检查,临床早期确定或除外本病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论文网urPi(z@F^
j;u中国论文网9_+l6X^ NJAf L A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很多患儿直到肝硬化阶段才被确诊。本组初诊时误诊率高达70.8%,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使患儿得到早期诊断、治疗。
中国论文网&~tS@,OEY3x?$f
^gxQ:]k0【参考文献】
K
f&~4c(m7f1`H-K0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83-2187.
中国论文网
o8IYCRr?oygeE8VenI3hC0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3-154.
UU
xvh+fiZ9^g0;C1@?V^1V%b},h|iWr0 [3]梁志军,连建奇,聂青和,等.肝豆状核变性肝损害 18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23):2159-2160.
中国论文网O/]
T:Z(d中国论文网L
B Kg)@1zm [4]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及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97-498.
中国论文网.K8?2Q_s-w8_发表财经论文中国论文网R;i*lNq [5]黄丽,李洵桦,梁秀龄.肝豆状核变性早期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134.
Q'\eph7dR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