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情况的调查
2015年7月15日 14:38 作者:毛冬东
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情况的调查
4y&S/N"ul"LaC0毛冬东 安徽师范大学
u+{sWm9I2T0摘要: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度,对英语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是近年来英语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高中是学生学习英语,提中国论文网vq!o!oQ
y0@p
高外语素质的重要时期。调查高中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学生参与的策略十分重要。中国论文网{i*s5?"J i
J@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影响因素;教学启示中国论文网;We9g5yd4S1]j
引言中国论文网n%XM,Qx7v`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1]指出:“高
#l9X8E~ Vx:m4E@z0中英语课程应在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
"T/~z'N
hm0G0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CYxxwZ/PS@ R0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堂应
!ds7N F@Ac0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观察体验、主中国论文网-d*D`6w3nKq\
动实践、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等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中国论文网g(orH"S R:@.Sl8Y
语课堂中。中国论文网6z&t-Ytb9DY}
国内外众多相关研究表明,学生课堂参与是影响学习结果的中国论文网
R'qrMW U!uW
重要因素之一。(Ainley[2],1993;孔企平[3],2003;曾琦[4],2003中国论文网'jY.Tb1Y4D3Z
等)但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高中中国论文网Vq9cNoW
生的英语课堂参与情况并不乐观。多数高中英语课堂以教师讲课
2foBz|}
b#x;k5D0为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多是倾听记录教学内容,处于被动参与
i G'D5c[.s L*mde0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受到限制,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中国论文网3Z|+R([(x7r
果。
f+Lo3[W^j5R#_0为促进高中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学习中,培养其英中国论文网C,FV!@{~LiZ
语综合应用能力,本研究对高一学生的英语课堂参与及影响因素
,m.P W8q!gE2p?0进行调查分析,并探索提高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的教学启示。中国论文网5kL~-nXA,Z
一、研究方法
&uW7U4wN7i&O+y!R0(一)研究问题中国论文网)nh I6_|Y/T
本研究旨在回答:1.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度现状如何?2.影
L)C2R e.P-L,T0响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论文网&i9~u3l%^Z
英语课堂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B]w#a"|r0(二)研究对象中国论文网0\+u
Mo n*p c
本研究以某高中高一年级的 62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4@Q
e s:j]6LFU7c0(三)研究工具
"L-j
\+Mj`"C1d;VD3d.~01.课堂观察,以了解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总体参与状况。2.中国论文网_4}E|.h,_Z
问卷。本研究结合学生情况制定了《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调查问中国论文网5T0A~6F)K*[e H2{+LTy~
卷》和《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以调查学生的中国论文网U$a6e/U's+uB'{Yq#{I&O
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及影响因素。3.访谈。随机抽取 10 名学
f3KK6V2OP0生进行访谈,收集其对课堂参与情况的看法。
%_z"o$p0s!z j0二、研究结果和分析中国论文网(CS"J&]m$ZB
(一)英语课堂参与情况中国论文网RwNP!Z_,[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中的数据以及访谈结果,本研究发现:
s'?'em0?P%e(g*Tt0在学生的行为参与上,总是认真听讲记笔记的学生占 73.1%;
6C\W%Z3P(m(N0一般会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仅占 12.9%;36.7%和 42.9% 的学生
g+D9`*|Z*z G0分别表示会预习和复习。在认知参与上,84.2%的学生总是简单
([8S\;t d:F0记忆教学内容;83.5%的学生总是全盘接受教师的教学安排。在中国论文网BH2Ad^
情感参与上,61.3%的学生认为英语用处很大;58.1%的学生表示
d-xR5f;T R"Fn[y0对学习英语感兴趣;36.6%的学生则表示学习英语仅为了应付考
\Qj"j]Ftl7D0试。中国论文网-mZoF_9G,uu*o
在参与访谈的学生中, 5 位学生表示他们不愿参与课堂教学;
f:}@%D/?06 位学生谈到只有被老师点到名才会参与课堂活动,其中 3 名学
6{+H+a,CX0Y:`0生表示在确定自己不会出错时才可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3 位学
_ V0bHwx0生认为英语很重要但并不喜欢英语。还有 3 位学生说到他们在上
(YW,bi3i#^Gs0课时总是期待快点下课。
`+Lnz7_(K0经课堂观察,本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个人活动较少;教师
G!MPzEx0讲课的时间多在 30 至 35 分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范围较中国论文网.{
E"@4e GMo2t
为固定,多数学生表现沉默。中国论文网[Q.E?Js
综上而言,大部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较薄弱,学生在课堂中国论文网!QjL2aIiR2B1k
^
中多处在被动参与状态,参与方式单一,学生参与机会不多。中国论文网:^A)D
P]%y;rS)L7L
(二)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
Z2a6fm-B'{2X(T5Vf0《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度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分析数据表中国论文网$E,x)ijVHIk i E
F
明,在学生因素中,52%的学生认为性格影响英语课堂参与度;
v
\;`$E*aI033.4%的学生表明英语水平与其参与度呈正相关;77.1%的学生将中国论文网Imrh6yrNYc
参与程度归咎于学习态度,参与度较低的学生中对英语学习态度中国论文网+rIz?:R+aj
敷衍的占 26.3%。在教师因素里,87.5%的学生选择教师的教学方
:}9P
^R'D0法;33.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影响其参与情况。在课
7s2A{*P*uG.LE3i#L0程因素上,24.6%的学生选择教学工具;认为教学氛围影响参与中国论文网L\(uy7d"h;c
度的学生占 89.7%。
$qw"DBO+l0在访谈中,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他们为避免因出错受到批评或
B+O%h$b1[a`w_H$w0嘲笑而不愿参与课堂活动。大部分学生指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及教
Muo US"U0师的表扬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多的教学内容和沉闷的教
(P.pd cO/Px0学气氛则让他们更沉默。
g.F wb6c*D
i0总的来说,教师对教学的各项安排和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参
LCOVe'x-fm*Y)W)l0与有很大影响。
{4X'{.w0j5UU
@0三、教学启示中国论文网)R.Z M u\-\ ix
结合相关数据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学生的课堂中国论文网$H])]z:z
参与:中国论文网a;w\&xR4e
(一)在学生方面,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提高气参与意识。中国论文网,Y I9\ E:A`0Tj
教师应在平时注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信
\/Fl R#M0心,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确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实现从
o J]R9G;l6oD0课堂教学的接受者到主导者的转变。其次,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中国论文网:TlW9o1{"r5i
的英语水平,包括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英语技巧的培训,从中国论文网a:y"n7EbSxdsJ
而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
6L\Y
uG0(二)在教师方面,英语教师首先应转化教育思想,充分意
/qn;Y(k/Ec`\7q0识到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教师需
;ur.IP7R\0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再次,教中国论文网i7G$UO,Q#s Ic9J
师应关注不同学生, 适当鼓励和表扬学生,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x!~JU;w
PKm0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 最后, 教师可尝试使用多种教学工具,
9F
}'[4F,h~0精心组织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
1Je lz9x
Y9J#L+@j0总而言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应以不中国论文网 { MNf,V4y-?8HBf
同的课堂实际情况为基准,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改善现有的英语中国论文网 ?7Dy5t{ L
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国论文网7u![L@1n
参考文献:中国论文网A n;g\#gr$l(iDQ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中国论文网k{ Q7Y[Z,ohZ
y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g/D^? \*Oc0[2]Ainley , M.D.Styles of Engagement with Learning :
)h3R&bY3ha
FA0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trategy Use中国论文网N_'j@4o%qh[ t
and School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
m NV.X.Np+I
^0(85):395-405.中国论文网 T_Io
m!u8?
[3]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
1W6Qf1w2^H2[N*c&uK0范大学出版社,2003.
K"nV@"IT:W8e0[4]曾琦.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对学生主体中国论文网!|s.T.q1C-fv
参与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