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教学“三度” 点亮数学课堂
2017年11月01日 09:02 作者:郑文锋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失或偏颇。如问题价值尺度不高,或事先设计、或过予抽象、或深浅偏过;教师虽知道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出现了“动手实践生沿师令、自主探究蜻蜓点水、合作交流留于形式”的现象;满足于知识、方法的掌握,忽略了其拓展与应用,等等。因此,只有把准教学“三度”,才能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彰显实效。1、把握问题的价值尺度。
生成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点亮数学课堂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要引导或启发学生提出好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好的问题必须体现以下三点:
1.1.现实性。
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好的问题“原型”,引发学生产生数学问题,使学生不会因纯数学化的问题而感到枯燥无味,反之会自然地融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之中。
1.2.适度性。
教师要将问题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制造认知过程中合理的矛盾冲突,生成面向全体学生、大小深浅适度的数学问题。
1.3.探索性。
问题本身要有探索和挑战的空间,要能充分触及、调动和考验学生各种数学知识、能力的储备,能让学生通过“跳一跳”、“加把劲”去获取成功。
2、拓宽主体的探究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