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无痛内镜下使用APC联合口服药物治疗26 例疣状胃炎,观察疗效并初步探讨治疗机制。方法 使用无痛内镜技术寻找发现病灶,发现病灶后使用APC将胃黏膜疣状隆起凝固. 术后给予饮食管理和服用 3联抗HP (幽门杆菌) 药物14天,一月后复查胃镜。结果 26例疣状胃炎中,治愈23例,好转3例. 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 88.5%. Hp转阴者21例(91.3%)。结论 APC氩离子凝固术,操作方便且安全,疗效也较满意,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联合抗HP药物治疗,效果更加巩固。此方法值得消化科医师的重视和推广。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7j/]y;G$l2T0【关键词】APC(氩离子凝固术) 疣状胃炎 无痛胃镜 Hp(幽门杆菌) 内窥镜
:Q.]&a]P*u:L4y0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具有特征性形态和病理变化,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痘疹样胃炎等。国外内镜报道检出率为0.86%-4.8%,国内报道检出率 1.22%-3.3%。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明确,可能于HP感染、免疫机制异常、高酸分泌有关。目前认为疣状胃炎存在癌变倾向。APC术和无痛内镜技术在国内已广泛开展使用。现将我院使用 APC结合抗HP药物在无痛胃镜下治疗的26例成熟型疣状胃炎取得的疗效报告如下。
)l}"[k
z#Ifj0 1 材料和方法
中国论文网/[wOou#XH%D'S 1.1 材料 我院2007年04月-2010年06月26例成熟型疣状胃炎。诊断标准:胃镜检查见胃黏膜疣状隆起高度0.2-0.3cm,直径 0.5-1.5cm,中央呈脐样凹陷,凹陷处有糜烂表面可有渗出,粘膜充血明显。在26例成熟型疣状胃炎中,年龄22-75岁,男12例,女14例。其中病变部位局限在胃窦部24例,病变同时波及胃体部2例,均为多发病灶。在疣状隆起处黏膜活检并查尿素酶试验,其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23例 (88.4%)。病理切片提示慢性重度浅表性炎9例,局部伴肠化6例,萎缩性胃炎5例,增生性胃炎4例,伴低级别瘤变2例。26例患者中4例伴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3例有胆汁反流、2例伴有胃溃疡(GU),2例伴有反流性食管炎、1例合并胃窦息肉,14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不同程度反酸、嗳气、不规则腹痛、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等上消化道症状。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3mfbvx*PaJf 1.2 方法 采用PENTAX 150C电子胃镜,山东玉华YHA120氩气高频电刀,508监护仪。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检查ECG、血压、血糖、PT、APTT,肌注山莨菪碱10mg,吸氧、心电监护。准备好内镜和APC设备,并在体外试验APC的作用,确认设备完好,麻醉师开始麻醉患者,使用丙泊酚静脉缓慢推注每10秒约给药3-4ml,观察病人反应直至临床体征表明麻醉起效。总量13-22ml待患者进入睡眠肌肉松弛后,按常规插入内镜寻找病灶,发现病变从内镜钳道孔插入氩气离子束凝固导管,导管伸出内镜头端,直至病灶上方约0.4-0.5cm处,与组织角度为30-60°,以每次1-3s的时间施以APC(氩离子凝固)治疗。病变隆起较高者,以功率40-50 W,间歇治疗2-3s。对隆起较低者功率30 W间歇治疗1-2s,经过多次激发后,将胃黏膜疣状隆起病灶凝固使病灶发白或呈黄色局部焦痂形成。为防止治疗不彻底和再发,将疣状胃炎病变周边之正常胃黏膜1-2mm也予以凝固,术中注意观察患者呼吸、BP、心率、氧饱和度,术毕观察所治疗病灶是否有遗漏并观察出血情况确认创面无出血、病灶无遗留即退镜。
!bOv:T6n,OB0术后禁食24小时,24小时后半流食,2d后进软食,口服奥美拉唑 20mgBid,Hp阳性者加服阿莫西林1.0gbid、克拉霉素0.5gbid,共14天。有腹部疼痛明显者加用庆大霉素普鲁卡因B12颗粒及铝加镁混悬液口服,适当补液。1月后复查胃镜,2月后复查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