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荆防柴芩汤治疗小儿外感咳嗽100例疗效观察
2011年5月24日 10:33 作者:郭文焕【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荆防柴芩汤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病例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自拟荆防柴芩汤治疗,对照组口服小儿急支糖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 %,对照组总有效率82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 自拟荆防柴芩汤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 自拟荆防柴芩汤;外感咳嗽;小儿
小儿外感咳嗽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为多,与外界气候冷暖变化有关。吾师张成秀副主任医师根据30余年行医经验,自拟荆防柴芩汤治疗外感咳嗽,随症加减,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的200例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门诊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100例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最小者6月,最大者13岁;病程最短者1 d,最长者15 d。对照组100例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最小者6月,最大者12岁;病程最短者1.5 d,最长者14 d。
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诊断。症状:以咳嗽、咯痰为主症,外感症状可伴有咽痛、恶寒、发热、流涕等表证。舌苔白或黄,脉浮紧或浮数。体征:两肺听诊可闻呼吸音增粗,或伴有散在干湿性啰音。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选用自拟荆防柴芩汤加减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基本方:荆芥4~10 g、防风3~10 g、黄芩3~12 g、柴胡3~10 g、半夏2~6 g、细辛0.5~3 g、桔梗3~10 g、前胡5~12 g、枳壳3~9 g、陈皮3~9 g、茯苓4~10 g、川贝母4~10 g、甘草3~6 g。偏风寒恶寒身痛者加羌活3~10 g、桂枝3~9 g以祛散风寒;偏风热咽痛者加玄参3~12 g、牛蒡子3~9 g、连翘4~12 g以清热利咽;偏风燥者加桑叶3~6 g、瓜蒌5~12 g以清肺润燥;鼻塞不通甚者加入薄荷3~8 g、白芷4~10 g以疏风通窍;若咯痰不爽加僵蚕4~10 g化痰利咽;久咳伤阴液者加沙参4~12 g、芦根5~9 g养阴生津;夜间咳甚者加乌梅3~9 g、五味子9 g以敛阴止咳;纳呆有积食者加神曲5~8 g、炒麦芽5~10 g以消食并解表。每日1剂,分少量多次温服。
3.2 对照组
口服小儿急支糖浆(太极集团生产,规格100 mL),每次0.5~10 mL。发热痰多者加服阿奇霉素,20~30 mg/(kg·d),根据不同年龄掌握剂量,1日3次,3 d为1个疗程。
两组患儿大部分连续服药在1个疗程以上。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拟定。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听诊及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有效:症状有所减轻,一部分病人体征与胸透有所改善,但遇天气变化又复发作,服用本方仍然有效。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胸透检查无改变,而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治疗者。
4.2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