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微
2012年1月31日 15:20 作者:吕凤银摘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 教育策略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人教社新教材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更有利于丰富生活常识。比如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基本属于社会史范畴,介绍了宋人衣食住行乐的内容,学生很快就与现代习俗做比较,找异同,寻沿革,讲看法,课堂很快就能”活”起来。“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