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库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库 ->教育论文
  •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音乐特征

    2015年10月15日 13:24 作者:段紫逸
    浅析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音乐特征中国论文网m.yn5N1g_g
    段紫逸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中国论文网j[&O8_jGMe |i
    摘要:在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当中,舒曼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他是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第一位成功的继承者,他中国论文网H/pmns,U
    更侧重于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创作手法更加多样化,大小调交替、离调、和弦外音的运用,使歌曲充满朦胧的诗意与幻想。舒曼在中国论文网-AO C0fq.d+H
    钢琴伴奏反方面大胆创新,把钢琴伴奏提升到与人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人无法舍弃钢琴伴奏而用歌声单独演唱。甚至某时钢琴伴奏
    -~t3G/m1sMR#|/V w0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将人声无法传达的感情用钢琴伴奏表达的淋漓尽致。给予钢琴伴奏更大的发展空间。舒曼在德奥艺术歌曲中国论文网V b0QKx&t
    方面的创作深深地影响了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劳斯、沃尔夫等作曲家对艺术歌曲的创作。为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e7E X B0h0关键词:音乐特征;曲式结构;调式转换;和声功能;钢琴伴奏中国论文网s8A5J,n.YW~
    舒曼是舒伯特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第一位成功的继承者,被
    j_;Fq@0誉为“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发挥到极致的音乐诗人”。他的作品
    +T&\)[(W`re w0中不仅继承了舒伯特在艺术歌曲领域的优秀传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论文网r3\O6S5F#[^z%P,[
    将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有了新的提高,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
    Q9r#?m/FFKJ9`{0作特点。他不再墨守古典主义音乐对称、均衡的风格,而是以追中国论文网Kdn[u {
    求鲜明个性、抒发诗人情怀、反映心理变化、灵活多变的创作手中国论文网k4Kj B-h-NH8`
    法诠释浪漫主义音乐的精神。《诗人之恋》这部套曲中他频繁使
    2m/EmJ4rnt)t9v4b0用大小调的转换、和弦外音、离调等多种技法,并通过提升钢琴中国论文网r2T[}&c%F9sc
    伴奏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委婉、曲折。使创作
    1\9b2O0QP0技法更好的为表达作品内涵而服务。中国论文网#wjyU` ?T m
    一、曲式结构的变化中国论文网@w"K:g[7F
    《诗人之恋》这部套曲中舒曼总体采用了四种创作形式,分
    Xt:h Ko"fR/hvE_0别是:单段体、通谱体、分节歌和单三部曲式。单段体是由一个
    !f9J#^K'VE_mKmv0乐思构成的,这部套曲的第二、三、四、五、八、十、十二、十中国论文网!i9Bd2Y&nl:Y
    三、十四首都是单段体的形式,同时,也是使用最多的形式。通
    F!NcT(M3Hs0谱体是由不同乐思或动机构成的形式。套曲中的第六、十一、十中国论文网3\ E6W-n%k qLw
    五首就是通谱体。分节歌是歌曲中相继出现的每个诗节均采用相
    9IS,OZ|\sv0同的音乐形式,像民歌那样。第一首和第九首就属于分节歌的形
    N\|E;v0式。单三部曲式就是我们俗称的 A—B—A 形式。如:第七首和
    IscPD5?.uUK8Q~0第十六首,而第十六首歌曲演唱结束后,长达十七小节的尾奏更中国论文网7d!Jf|x8Pj ?
    是对全部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蒙太奇式的创作手法,更加突出中国论文网ELS/K5^%tf)X*G;d"z
    了舒曼歌曲创作的深邃意境。中国论文网,ZM4c~ U3K ^+_u
    二、大小调的频繁转换与离调技法的运用中国论文网 Bv g_G7Q
    舒曼在《诗人之恋》套曲中,频繁的将大小调性进行转换并中国论文网7djgm%` F4X5Is EQ
    与离调等技法相合,充分揭示音乐暗藏的不稳定动机,从而更完中国论文网1MP7{5ok I!A nq
    美的体现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并使乐曲之间的某种联系也更为
    _jY0O ` P io8U+{ b0紧密。将听众深深地沉浸在音乐当中。例如第八首,整首歌曲在中国论文网R7yZ1e%[ @Z/W
    a 小调—F 大调—a 小调—F 大调间频繁转换,并以严格的模进方
    ~w;cK;O9m0式离调。舒曼形象的用钢琴伴奏三十二分音符进行并配以调性的中国论文网Rq[O5x.KW(dwp
    转换,形象的刻画出诗人那颗被爱伤害而颤抖的心。这是多么生
    r*Ei7zL z/j+Ia!H0动的比喻啊!音乐在最后做四小节的模仿后,朝Ⅳ级方向进行离中国论文网v"\gl,y A
    调,诗人受伤的心在不平静的音乐中逐渐消失。中国论文网7u5ee[1V
    《诗人之恋》整部作品中,大小调频繁转换这一技法的运用中国论文网|:E9dHur'F7Z#Z S
    非常普遍例如第一首(#f—A 之间关系大小调),第二首(A—a
    *l-T9_QGRI4aQd0—A 同主音大小调),第六首(e—G—C—a—e),第十首(g—中国论文网:V(h He6S[$N
    C—降 B—g)等。这些转调大都通过关系大小调或同主音大小调
    R)L5{L S0等方式实现。此外,离调也在众多歌曲中存在,例如第八首、第中国论文网 y"J'[Ayv,OluYv
    十首等,由于篇幅问题就不一一进行阐述。中国论文网9bDB.b1P.{
    舒曼还在歌曲结束时的调性上做了精心的安排,例如第一首
    3|'sS v/QM`0歌曲的结束并没有落在#f 和声小调的主和弦上,而是在属七和弦
    W$~7s6YknR*jo0上终止,这种没有明显终止感的结束,给予听众更多的期待。第
    7OQ2D2pMO't3KRT0二首歌的开始和弦是第一首歌的完整终止,这样精心的安排使歌
    m j-JtY@6|:R0曲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像这样的创作手法还在第七首与第八首
    6f u\ ^7or0之间出现(见例 4)。这种具有独特创意的写作手法是前人很少
    W*}w8A4NK ?k0使用的,舒曼一流的创作水平也使我们更为钦佩。从整部作品看中国论文网-V*x0^j FF6e7{9u
    来,这是舒曼唯一一部从开始调式(#f)与结束调式(降 D)不
    K8y:X l xm(w6v%^0一致的声乐套曲。这种不一致丝毫没有影响作品的统一性,而是
    d%y.~`8ZnF)?0留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水准。中国论文网'fa"f|(?lhy
    三、和声功能的创新中国论文网&[$t,T]%a2xaB?
    舒曼开辟了浪漫主义和声手法的新方式,例如本套曲第十二
    'qmU-Ve0首歌曲钢琴伴奏并没有在开始处奏出将 B 大调的主和弦来明确调中国论文网'`A,b Jl\
    性,而是以二级分解减七和弦的形式出现,这种独特的和声设置
    1`wkN7@h,k]q0削弱了和声功能的强度并打破了传统古典主义和声习惯。给人更
    &`(_.M hDmh,TU0加朦胧与幻想的色彩,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种现象还出现中国论文网(L+T(r@\:sN}b
    在套曲的第一首、第四首、第五首、第九首歌曲的开始。中国论文网xUk!MQ?^wY
    四、钢琴伴奏与人声的和谐发展中国论文网/sM}LrF-n0J1KL!l
    舒曼使钢琴伴奏的地位在艺术歌曲中得到不断提升,钢琴伴
    z4p1bKC9o"\)L0奏不再成为单一为人声服务的工具,而是更丰富的表达作品内中国论文网F\-Q9I)`X'J
    涵,使歌曲人物心里的刻画更为生动。纵观《诗人之恋》的音乐中国论文网9W&Z/u5o4bU;k
    旋律,就像一部“合唱作品”,除人声外,钢琴伴奏的旋律也具
    L8O,R6Xtz f'}0有多声部的特点,使观众感到丰富的立体音响效果。伴奏时而奏
    q5ic&ch*U'jA0出与人声相同的旋律,时而又以轮唱的方式重复人声。或者将人中国论文网F9@Ha t+|%S``
    声与伴奏形成鲜明“二重唱”,以不断变化的旋律特点更充分的中国论文网MU|j4j[{ \.J S
    展现丰富的故事情境。
    b#Q hmL7[;]4p&s0《诗人之恋》这部作品钢琴伴奏采用了多种伴奏织体,运用中国论文网8S4Ihm4U6cMTL/\
    不同织体与和声色彩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例如柱式和弦
    k}.\'u&]/w]0音型,分解和弦音型,复旋律伴奏音型等。第十四首《我每夜在
    D h v2QY0梦里》舒曼采用了柱式和弦的和声进行,声乐旋律与伴奏同步进
    4_%E0IN/Y~0行。丰富的和声使音乐更加丰满、厚重。形象的刻画出夜的寂静中国论文网k$clq6n2}+o*s
    与诗人的哀思。
    7?;w?)C8Rc5SG:z"P0分解和弦音型作为钢琴伴奏的织体在《诗人之恋》这部套曲
    vGrP5kR't8wI0中运用的也十分广泛,例如第八首《那小巧的花儿如果知道》,
    0b~1k"e(M6Ef vi0这是分解和弦节奏音型的典型代表,舒曼将和弦分解成十六分音中国论文网w&V'U}F{#qq&t$A
    符连续重复的音型,更充分的展现了音乐的流动性与颤音效果。中国论文网(y;NM hnW}$A
    第九首歌曲是以副旋律为音型的伴奏织体。钢琴伴奏右手旋律为中国论文网K4o"t9@tg0Yz ^4i,p
    副旋律,与人声的旋律形成双旋律主线,看似两条不同的音乐旋中国论文网%{ F)]0s$n1k;V%~C
    律,在风格上却形成了完全的统一,更丰富的展现了音乐情景,
    H#Oxm l+Z-{ pW0为刻画诗人内心的伤痛副旋律起到了良好的烘托作用。在舒曼很
    :_#Jhs5t a'{C1G0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副旋律的身影,这要归功于青年时代他对中国论文网6F ZG.mg/Q
    巴赫的崇拜,他曾说:“‘平均律’是我最好的文法书,我独自中国论文网MV\n+k1|#o
    把其中的赋格逐一加以细致入微的分析,这样做有很大的好中国论文网\8s;p5k#v8n.L],TR&H
    处……”(出自 周玲 关于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tejm"Jo6O.~X!E;g0织体写作之研究)
    !]G*] E~ hP!lO!o0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舒曼在钢琴伴奏写作方面具有
    UQ}9mw0娴熟而丰富的创作技巧,他为艺术歌曲的创作立下了又一丰碑,
    8x5@VS-p1b vv"}0他的作品在 200 年后的今天依然璀璨夺目。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论文网|微信客服:1529503885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en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