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库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库 ->理工论文
  • 危废处理焚烧系统例行检查后结焦原因分析

    2021年1月13日 14:45 作者:lunwenchina
    谢志刚 王东博 刘 爽
    (中节能(盘锦)清洁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盘锦 124000 )摘要:文章论述了危废处理焚烧线停炉后的检查情况,针对配伍焚烧一定比例的白土后引起窑内结焦情况。对比上次结焦从物料、配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了今后的工作开展积累了大量经验。
    关键词:危废处理焚烧线;结焦;白土
    针对于此次焚烧系统内结焦成因,技术部从物料特性、配伍方案进行总结分析:
    一、结焦图比对说明
    图(1)上次结焦图(回转窑内) 图(2)此次结焦图(回转窑内)(窑尾) (回转窑内)比对两次结焦情况:上次窑炉内壁的大量流水状、光滑结焦面经本次生产运行后,表面大多数已褪去,但仍有结焦,窑壁内多处有裂痕(窑砖间),窑尾聚集性结焦。但本次停炉前,生产使用天然气进行焚烧褪焦于2.1-2.2 (天然气用量: 9317m 3 )因此,此次分析有一定偏差。
    二、物料性质分析
    焚烧系统结焦,结焦成分主要为重金属盐、硅酸盐、碱金属等,而物料燃烧组成可大致分为釜残有机物(含一定量重金属、碱金属)、污泥白土(含较多碱金属、硅酸盐)。
    结焦成因
    1. 白土中含有较多的硅酸盐、三氧化二铝及碱金属,因此温度高于其熔点,则有可能导致窑炉结焦。统计两次白土用量如(表 1 ):
    生产连续两次运行期间白土每日平均配比量分别为: 23.42% ,18.49% ,偏差为: 4.93%危废处理焚烧系统例行检查后结焦原因分析
    谢志刚 王东博 刘 爽
    (中节能(盘锦)清洁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盘锦 124000 )摘要:文章论述了危废处理焚烧线停炉后的检查情况,针对配伍焚烧一定比例的白土后引起窑内结焦情况。对比上次结焦从物料、配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了今后的工作开展积累了大量经验。
    关键词:危废处理焚烧线;结焦;白土;
    上次生产运行白土配比量统计
    日期  用量  总配伍量  百分含量  均值
    11-29  20  62.26 32.12
    11-30  20 62.26 32.12
    12-1  20 62.26 32.12
    12-3  8 49.86 15.04
    12-4  8 49.86 15.04
    12-5  8 41.67 20.00
    12-6  8 41.67 20.00
    12-7  8 41.67 20.00
    12-10  15 50.64 29.62
    12-11  15 50.64 29.62
    12-12  10 51.04 19.59
    12-13  10 51.04 19.59
    12-14  10 51.04 19.59
    23.42
    此次生产运行白土配比量统计
    12-24  10 38.50 25.97
    12-25  10 38.50 25.97
    12-27  6 28.89 22.34
    12-28  6 28.89 22.34
    12-29  6 28.89 22.34
    12-30  10 43.69 22.89
    12-31  10 43.69 22.89
    1-1  10 43.69 22.89
    1-2  10  50.39 19.85
    1-3  10  50.39 19.85
    1-5  10  49.34 20.27
    1-6  10  49.34 20.27
    1-7  10  41.24 24.25
    1-8  10  41.24 24.25
    1-9  10  46.12 21.68
    1-10  10  46.12 21.68
    1-11  10  41.78 23.94
    1-12  10  41.78 23.94
    1-13  10  41.78 23.94
    1-14  5  49.43 10.12
    1-15  5  49.43 10.12
    1-16  5  43.32 11.54
    1-17  5  43.32 11.54
    1-18  5  40.65 12.30
    1-19  5  40.65 12.30
    1-20  5  40.65 12.30
    1-21  10  58.53 17.09
    1-22  10  58.53 17.09
    1-23  10  58.53 17.09
    1-27  0  46.00 0.00
    1-28  0  46.00 0.00
    1-29  0  46.00 0.00
    2-1  15  45.97 32.63
    2-2  15  45.97 32.63
    18.48
    表1
    科 学发 展
    38
    科学与财富
    (上接 37 页)
    3.3 LSA 风险因素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LSA 风险因素分析法,主要的步骤如下:
    首先,要对进近管制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其次,结合实地的调研情况,确定进近管制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并确定风险的不同等级;然后,还要根据调研情况,将进近管制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测度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计算,得到其平均数形成坐标点,确定其二维坐标图中的位置。例如,回收 N 份有效问卷,根据设计确定 m 个风险因素,则分别用 Xij 和 Yij 来表示第 i 份问卷第 j 个风险因素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等级分值。那么,则第 j 个风险因素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等级分值的平均值可以用下式计算:
    通过上式计算,进一步得到
    第 j 个管制过程风险因素的坐标点:
    最后,要根据各个分线因素坐标位置在风险因素图中的位置,进行进近管制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综上, LSA 风险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半定量的诊断模型,能够对进近管制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计算,然后将各个风险因素在不同风险等级的象限中表示出来。借助风险因素 LS 分析图,就能够直观地得到进近管制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其安全程度。如果其位置距离原点越远,就需要进行及时修正和管理。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民航事业的发展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逐渐完善,进近管制的风险识别方法也要不断更新、发展。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基于 LSA 法的风险因素分析,希望能够为进近管制的风险识别理论完善提供参考,为实际进近管制风险识别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璇 . 风切变时进近管制区域运行安全风险分析 [J]. 安全 ,2019,40(11):25-29.
    [2] 张兆宁 , 李文雅 . 进近管制系统风险控制网络模型 [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9,29(02):32-37.
    [3] 张兆宁 , 金伟伟 . 基于信息熵的危险天气下进近管制风险评估 [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17(03):1018-1022.
    [4] 潘月晓 . 进近管制中心效能评估研究 [D].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17.
    [5] 李培 . 面向进近管制员认知过程的建模与风险分析研究 [D]. 中国民航大学 ,2016.
    [6] 张轩铭 . 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 [D]. 中国民航大学 ,2015.
    作者简介
    周毅 1989 年 男 浙江省宁波市 航空管制助理工程师 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制。
    中国论文网o!Y,q9y,\([*`5HY&p1v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论文网|微信客服:1529503885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en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