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言交际能力,优化高校法语教学环节
2017年12月20日 09:07 作者:李超 崔莹摘要:高校法语学生作为成人个体,其语言学习在方法上应该有别于初高中时期。语言交际能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探讨如何优化高年级基础法语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言交际能力,高年级法语,教学环节,优化
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要学好一门外语绝非易事,短短的大学四年里,学生不可能对法语知识掌握的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时候需要有所侧重,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并重,培养符合新时代职业需求的法语人才是大势所趋。
I.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999年1月施行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在此方针指导下,《高等学校法语专业高年级法语教学大纲》分别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四个方面对高年级法语教学提出了总体要求,具体为词汇量8000,掌握系统语法知识、词汇学、文体修辞学基本知识;熟悉法国和主要法语国家概况,了解法国文学概况,了解我国和主要法语国家关系发展史。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语言和文化知识,胜任教师翻译工作的法语人才。不可否认,此教学大纲符合一定的语言教学原理,在推动高年级教学中功不可没。但是,其对外语教育的核心问题“语言能力”的认识还不到位,仍停留在“技能+知识”层面上。
早在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就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概念,“语言能力”是指语言规则内化的体系,“语用能力”指人对语言的使用。换言之,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语言规则“内化”的过程。海姆斯、孟培、赛维农等社会学家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上发展了交际能力这一理论研究,并得出结论:语言只有在社会交际中才有意义,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在《框架》成为全欧洲语言教学指导性文件并加以贯彻实施多年的背景下,我们也应当与国际接轨,将教学目标与之有效结合,以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高级法语人才。不可否认,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终极培养目标,而交际能力可分为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在制定具体的教学大纲时,需要以交际语言能力理论为指导,注重语言实际应用,参照国际通用语言能力分级体系,以语言交流和表达方式设置能力框架,强调语言综合运用。
II.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三大素质: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要培养学生很强的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听说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要割裂听说训练的相关背景和社会文化知识,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著名美国应用语言学家保罗·皮姆斯勒认为语言教学要根据学生年龄变化而采用不同方法,小孩需要借助图像和动画;青少年则需要借助语言规则练习、理解练习等;而成人则需重复重要句子记忆日常词汇,待到娴熟即可自如地进行对话。高年级法语学生作为成人个体,大量而有效的听说训练无疑是其学习语言的最佳有效途径。
结合教学目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优化以下教学环节:
(一)教材和教案准备
精心选择教材,切忌内容单一,博采众长,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注重材料来源权威性和时代感,摒弃生硬编造的文章,体现多元文化。除了对教材内容备课详尽,教师应更多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些合理情境,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恰当演绎,既要合乎语言习惯又要不违背法语国家文化,将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融为一体。
(二)课前预习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心智和思维已经发展成熟,他们完全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拥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大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原其主体地位,完善其人格,在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上进行充分引导。教学效果是看学生学到多少,而不是老师教了多少,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较好地进行课前预习往往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布置预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合理设置问题并布置交际任务,加强督促、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所碰到的困难,尤其注意方法论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