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2016年1月26日 09:19 作者:冯政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冯政
(广州体育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500)
摘要:模因理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而语言模因具有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三种特性;本文根据语言模因的有关理论,探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与模因复制传播过程的内在关系,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模因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一、模因与语言模因
以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为理论依据,模因论(Memetics)试图解释文化进化的规律,从共时和历时的视角对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及文化传承性进行诠释。模因(meme)的概念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Meme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在道金斯看来,模因是一种存在于人脑的信息单位,在文化传播中像基因(gene)遗传一样被不断复制和传播。
基于模因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样可以被模仿、复制和传播,形成语言模因。语言模因不仅包括单词、句子、段落和篇章,还包括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思想、习俗和观念等。模仿性、复制性和传播性是语言模因的三种特性。
一种语言,如果没有人进行模仿和复制,就不能成为模因。模仿性是语言模因的核心特性,也是语言模因得以传播的基本条件。一般来说,流行的用语和表达易于被模仿,如:月光族、丁克家庭、土豪。语言的新潮程度,与被模仿的范围和频率都是成正比的。
模因的复制,类似病毒的传播,都是从一个宿主复制到另一个宿主的。模因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依靠复制,也就是模因的同化和记忆。复制性是语言模因的重要特性,是语言模因得以传播的途径。
根据模因理论,模因分为4个活跃阶段,即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输(transmission)。
(1)同化:进入新的个体是成功模因的标志,新的个体必须不断接触模因载体,而且模因呈现后应得到注意。
(2)记忆:模因在复制和传播之前,必须在宿主大脑停留一定时间;在人类选择记忆的过程中,大量的模因被删除,只有少数模因得以保留。
(3)表达:在记忆中保存下来的模因,通过宿主的表达被释放出来,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外形,可以被感知和体验。
(4)传输:传播媒介,如因特网、广播电视等,都参与到模因传输过程中
以上模因的四个阶段在一定的规律作用下,周而复始地持续下去;通过选择,不断有模因被淘汰,也有新的模因被吸收。
————————————————————————————————————————
基金项目:2011年广州体育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编号:11YB30)
作者简介:冯政(1974.9.10),男,汉族,广西南宁人,广州体育学院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
二、语言模因论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