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中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张卫林
(贵州省大方县马场镇以扒小学)
【摘 要】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是把问题作为数学知识建构的载体,把问题作为发展数学能力的载体,以整体设计的
问题链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中。本文就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结合实践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_7S3~{#h*B0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提问 小学数学
中国论文网+t8ZS$PQO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提问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
学手段,能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暴露真实的思维进程,便
于教师把握教学,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问题教学法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
M0m;}d.e |-HS!\0
1. 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或者教师设计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
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获得体验,唤起学生思维的活力,并实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健康发展。问题教学法对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效
果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 (1)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可诱发学习动机,很快使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的思考状态 ;
6M'h
z9Sf!n8ST*? E0
(2)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解决,促使学生对没有意识到和领悟到的问题的思考,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
4QY wc(C,T0
(3)有序呈现具有合适高度和梯度的系列问题,能使各种智力水平的学生均处于逼近目标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 (4)问
题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r5p9f{1dS"y|Q0
2. 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几个注意点
2.1 找准切入点提问,让思维更富张力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性、多变
性、包容性,找准切入点巧妙发问,进而追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位老师在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没有给学生进行题海训练,而仅仅出示了这样一则信息“ : 果园有
桃树640棵,梨树有多少棵?”教师故意缺少了表示桃树和梨树关系的关键信息,而这正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
切入点。学生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紧接着教师发问 :师 : 你能用分数、百分数来补充一个有关桃树和梨树关
系的信息,解答本题吗?生1 : 占梨树4/5。
生2 : 梨树是桃树的5/4倍。生3 : 与梨树的比是4 ∶ 5。
生4 : 梨树比桃树多1/4。生5 : 比梨树少20%。
生6 : 占梨树的80%。生7 : 梨树是桃树的125%。
生8 : 比梨树少1/5。生9 : 梨树比桃树多25%。
生10 : 梨树与桃树的比是5 ∶ 4。
……
(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和浪花,学生争先恐后地补
充信息,师生选择几个信息进行解答后,师进行追问。 )
师 : 补充的信息不止一种,那么你能将补充信息后的这
些应用题分类吗?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 (2) 、 (4) 、 (7) 、 (9)可以分为一类,
都是用乘法进行计算 ; (1) 、 (5) 、 (6) 、 (8)分为一类,都
是用列方程解答。 (3) 、 (10)分为一类,可用比的知识解答,
也可转化为分数解答。
师 : 你有什么想法?
生 : 第一类是已知单位“1” ,求比较的量,用乘法 ; 第二类是求单位“1”即求标准量,用方程解,其数量关系与乘
法是一样的 ; 第三类根据主要是弄清数量之间对应的份数。从这位老师的课堂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提问和
追问能使学生调整学习思路,发散思维,让思维在最短时间内由点到面完成 “集结” 过程,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