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阈下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2017年11月03日 13:22 作者:梁帼
摘要: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我国高中教育中的英语教学面临着日渐严峻的挑战,其所呈现出的种种不足极易被忽视但又亟待探讨解决。各学校需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摒弃“经院式”授课模式,借鉴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成果,通过英美文学素材的注入,帮助高中学生自我构建外国文学知识系统,培养其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突破性改革,最大化体现高中英语文学教育的价值。关键词:国际化;高中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改革
作者简介:梁帼(1979---)、女、江苏徐州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因而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中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1]。西方文学处于比较前沿的学科领域中,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全面理解世界文化有着独特的功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将英美文学经典纳入教学计划,培育出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从事高中英语教学以及研究的工作者都应该当积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1.1重视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何谓文学?“Literature从14世纪起出现在英文里,其意为‘通过阅读所得到的高雅知识’。最接近的词源为法文literature、拉丁文litteratura,词义大致相同。可追溯的最早词源为拉丁文lit-tera———意指letter(字母)”[2]。这就意味着,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文学教学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以及再现一定时期与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化折射”理论——由皮尔·布狄厄在其《文化生产场》一书中最先提出。他认为“社会现象在文学中的反映不可能直接发生,而必须通过文学场的折射。文学以它的历史、特点以及默认成规等构成了一个文学生产场,场外的社会现象只有通过折射才能在场内得到反映,而在这一反映过程中场外的现象又必定因为文学场的作用而转换变形,因此,被反映的和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最终不可能是全然一样的。”[3]因此,如果在中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学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域和素养因子,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教授英语这一西洋文字,或者完全放弃了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引入,那么,我国的英语教育,尤其在高中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必定是以失败而告终。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化研究热开始遍及整个世界,影响力辐射至全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学教学研究也在其中。1963年理查德·霍加特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4]八十年代后期,英国的文化研究思路与文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传到了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丰富,随后对西方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教学,就把文学看作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去理解,不是只把文化当作背景或者是一般性前提,而是在系统论的原则启示下,在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把握文学教学,体现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1.2理性认识文学教学中的翻译因素
如果有了这个前提,即,将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是名著的节选或者是名家的短篇小说,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容之一,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外国文学教学可以看成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一般阅读到的以及教师讲授出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翻译为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