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腹泻中医证型的文献回顾研究
2011年5月24日 10:49 作者:金成花【摘要】 通过对1989—2009年国内小儿急性腹泻相关文献的回顾性研究,了解对小儿急性腹泻中医分型的研究情况,并总结小儿急性腹泻的证候在文献中的分布规律,对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 小儿急性腹泻;中医证型;文献研究
发展中国家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腹泻居第2位(15 %),仅次于急性呼吸道感染(18 %)[1]。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小儿急性腹泻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凸显其整体综合优势。但目前小儿急性腹泻中医辨证分型尚未规范,证型标准尚未统一,不利于指导临床施治和疗效评价。本研究旨在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通过对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相关文献的回顾性研究,了解对小儿急性腹泻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总结小儿急性腹泻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前瞻性调查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小儿急性腹泻病势急,病程短(小于2周),以大便稀薄或水样、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以夏秋季节多见,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中医“泄泻”范畴。在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数为13亿例次/年,而死亡例数虽逐渐下降,但仍达160万例/年。据2002年统计,在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在线检索设定“小儿急性腹泻/婴幼儿急性腹泻/小儿腹泻/婴幼儿腹泻/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为关键词,检索国内198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小儿急性腹泻的相关文献。
1.2纳入标准
研究对象设定为小儿急性腹泻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且有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相关文献。
1.3排除标准
理学研究、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临床检验研究、死亡病例和并发症研究文献。
护理类文献、综述类文献、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