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策略分析
2013年8月21日 15:02 作者:杭戴丹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策略分析
杭戴丹
(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江苏 苏州 215228)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作用体现在:“工具性”着眼于文言文基础的培养,侧重于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重在强调运用上的准确性和合法性;“人文性”注重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侧重于创新以及各种知识的融合,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将二者有机结合、灵活发挥和运用,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本文从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
长期以来,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一直是以其工具性的目的为主,老师重点讲解字、词、句的意思以及用法,力图使学生读懂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记住每一个句式。老师仅仅是把文言文当作古代汉语来讲,因而学生并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上文言知识的积累,或者说收获甚微。文言文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师教法单一、教学内容仅仅以文言知识为主,以高考为导向,基本忽视了文言文的人文、审美等方面价值的实现,严重影响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不利于实现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也应该注重人文性的教学,全面实现文言文的价值。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好文言文教学工作,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站主导地位,教学活动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教材和教案转。这种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思想性,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高教师的文言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言素养,与其主动学习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随着新课改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学生接触视野的不断开扩,仅凭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是无法应对教学的需要的。因而,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加深自己的理论层次。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应时时进行“充电”,学习前沿理论知识,多阅读相关报刊杂志,钻研理论知识,同时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侧重性
文言文存在的文字障碍和语义障碍是学生在思想上疏远文言文的主要原因,因而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所讲的内容,对于常用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常用句式等,要引导学生识记、理解、运用,能够举一反三,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文言知识的讲解只是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之一,是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的体现。在解决了文章的文字和语义障碍后,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才能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严谨而又不乏生动?由于文言文的类型众多,其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价值内涵等都各具特色,因此,不同类型的文章应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1、有些文言作品情感充沛,如《出师表》,感情真挚,情感丰富,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从文章情感切入,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2、有些文言作品文学性较强,教学时要把重心放在品味作者优美的文采,感受作者真挚的情感上。如《岳阳楼记》,辞藻华丽,情感充沛,文采斐然。作品体现出宋代文人开阔的胸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命意识,追求功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精神,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同时代的诗人,联系同类作品,体会古代政治家的心境。
3、有些文言作品思辨性较强,如《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突出思维训练。结合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如何选取论据,如何进行论证。
三、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及灵活性
文言文的内容是丰富的,文体是多种多样的,假如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用同样的方法,即使文章的内容再丰富生动,也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索然。因此,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愿望。
(一)诵读法。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所谓诵读,就是在读的过程中眼、耳、心、口并用的一种解读文本的方法。就其心理特征而言,诵读有利于言语本身的记忆,能够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同时在朗读或吟诵的过程中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打动,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可以先放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接下来的第二遍,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到第三遍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领悟了文章内容,进而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感情。
(二)评析鉴赏法。教师应该对文章有一个独到的见解,不能泛泛而谈,要使学生真正得到启发,从中受益匪浅。要深层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手法。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所劝谏的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唯君图之。”对于这一段外交辞令,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其包含的意思:烛之武先是屈尊自责,摆明自己国家的弱小地位,获得秦伯的好感;而后晓之以理,讲明了灭郑对秦并没有太大利益,最后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来瓦解他们的联盟。在这一段话中,既显示了烛之武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同时又展现了文章语言简练,层层深入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