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2014年4月28日 16:03 作者:罗争平
概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g z'I2~G0罗争平中国论文网yDH_,i[2gy
(舟曲藏中)
"h7G3XSy*Uv0O0[摘 要]在本文几年的数学实践中,发现一个很多教师达成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在课堂中提问的人越来越少。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
H
KPy?@Z+x9h9D@0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尤为重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中国论文网x]snrR:H;N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中国论文网!x`;N5Zi4Y0|
1 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欲望中国论文网2A$j;whP i@
在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国论文网NT ]Gp
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就不可能有
*C%R E:d5C7[0学习的动机,甚至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那样他们自然也就不会有质疑问中国论文网BW s{qw5G9X+hz
难的欲望了。因此,合理设置兴奋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不中国论文网$q@.Vh;|nM
竭动力。譬如我在教学《鸿门宴》前,先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爱下棋的同
IQ9Go1ue2s%y0学,我向你们请教一个问题,
`!yF4bz9r3[)E'Cv0‘楚河汉界’是怎么来的?谁能跟我解释清楚?”二是
$f#x6XH*j'b/ghR0“项羽作为一代枭雄,为了和刘邦争夺天下,特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企图在这
_-Y
L:};E&_0里一举杀掉刘邦,他成功了吗?他夺取天下了吗?请仔细阅读课文,谁能告诉我
:gq"e/\7PY0答案。”这样,学生要知道事件的事实真相,就必须把全文全部浏览,才能知晓历中国论文网,J/H~$A)^DW-G\
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斗争。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必定会引起会下棋的中国论文网:ag;@Bv^5L!Y
学生的兴趣,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如果我们照本宣科,任凭怎么声情并中国论文网u1cLK`A\2pl"O
茂、眉飞色舞,也不会吸引学生。要想吸引学生,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兴中国论文网Rf8C[I
H
趣包装,这样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CdK7pFO02 根据学情,合理设置问题切入点中国论文网!\m,y`'}%Bk7E
我们就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为例,谈谈问题的切
6v1^_'b$x/P5RW:g0入点。此前在学生当中就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顺口
pI_#Pf+TKe0溜,由此可看出,中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与苦恼。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三一
v1D5w5H:^e
@'`h0八惨案的历史背景,回顾中学阶段学习《藤野先生》
+jeH!Hu9e#X0《故乡》
q!EU5I5C}!dd0《孔乙己》等文章的感中国论文网h
Blsa%|
受,以及作品中人物形象给予我们的启示。在第一课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些
v'U0Z\,G"B0问题,1、标题《记念刘和珍君》里面“记念”一词表明这篇文章是什么性质的文中国论文网9Z%l1P+k,z~u
体?中国论文网8?7m?2G!F%f*E
JK
(学生答:记叙文。)2、记念的是谁?
lcXQ}c(?#zlH0(学生答:刘和珍。)3、课文一共七个章节,中国论文网w r5dGwQ ^X
哪些部分是记叙?记叙了什么内容?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作者是如何评价中国论文网
{+Llu7P?6z1d
她的?这些问题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刘和珍是一个温和善良的追求中国论文网v^(a.K5R w%\
进步的为中国而死的青年,让反动政府及文人的“暴徒”
t\%Ri+A{^0“受人利用”的污蔑不攻中国论文网Tf2^
\P F)?S$e
自破,进而理解作者“有写一点东西”的目的,即悼念死者,揭穿真相。试想如教
#]&Lr%eY7k0学《记念刘和珍君》一开始就让学生去体味一、二节的写作缘由和悲愤的的情感中国论文网z-tZ a#}M%M2p
或者六、七节的教训与意义,学生肯定无从下手,并有些唐突。在这堂课快结束中国论文网AC&d.j U
时,我作了这样点拨“记叙文的记叙部分只是手段,记叙的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中国论文网(T6h`A)\L:`
要表现作者对事件的感受和情感,即议论和抒情,因此,我们阅读记叙文除了要中国论文网Q,N*`uF A,Bz
z#M.j
弄清事件的脉络外,还应重视文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请同学们下去好好体味中国论文网B2q9U^7@(_ppx
开头一、二节和结尾六、七的议论和抒情部分”。合理的切入正如让学生得到一中国论文网5t%F5f#M2o C
\7N
V
把钥匙,能够开启思维的灵感,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论文网4\ gEG6M
3 着眼文本,于关键处质疑
b)_uo-`X
w;mu03.1 从文章的眼睛“标题”质疑。比如《赤壁赋》,题目中“赤壁”在什么地方?中国论文网2G[*_"pX+Q I}
作者为什么会来这里?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又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
b)]:l^~Vp8?7r0何许人?秦师做了什么?他如何退?结果如何?可见由课文题目寻找疑点,可引申中国论文网-F$m!A Jo
Gk"m'`%^
出很多实质性问题,只要稍加点拨,
+@"[4m;|:fq}0“问题”都不难解决。
kGd
n
g,N03.2 从课文的字、词方面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重
JKS_1TE0点,通过前后比较发现疑问。比如《故都的秋》开头写“清、静、悲凉”,课文中哪些中国论文网)U2@)K!N5b/t
地方体现了清?哪些地方体现了静?哪些地方体现了悲凉?在阅读古典诗词时,中国论文网;Uu0J/X'h8@
U9_O
更要注意一些带有主观情绪的动词、形容词,这些字词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密码。中国论文网0?5K`1mPs|;C
如李煜《虞美人》中国论文网%G\Ve%|!F+l
“问君能有几多愁”中“愁”指的是哪些内容?
z!qZThM+^L2C03.3 从课文的关键句(包括过渡句、重点句、中心句、议论句、抒情句)质疑。中国论文网FH9}2?i-S!U
文章的关键句是文章的灵魂,从此处质疑,可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比如中国论文网9?'sa7d%B
《项脊轩志》第二段的“多可喜,亦多可悲”是过渡句,作者喜的是什么?悲的是什
kC3{W"l;C0么?抓住“喜”和“悲”这两个字,全文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又比如《荷塘月色》第
#w0j-p"oze%|wa0一句话“这几天心理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作者为什么不宁静?课文中哪
8D.h ^:TZRLgD
?*y0些地方表现了不宁静?再如,
XAO2R0}CW`6{9v0“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中“我什么也
3i\J6r(yx[&HN0没有”指的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q4{mg5}@{3Fg03.4 从课文的精彩处质疑。文章精彩之处,往往是文章的灵魂,需要学生中国论文网gj:u{{/g5Q!Aph\1}
进入情境,充分品味,有所感悟。如《荷塘月色》第四、五、六段对月下荷塘和塘上
b$Gjg8n(k$H;k6p0月色的描写是全文最精美的部分,文字的美体现在哪里?情感的美又体现在哪中国论文网 F*q7~(f\"FH'F8F#n
里?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她为什么敢在贾母面前放肆?她中国论文网2r5D+C7ueK!z$|!L`,U;b
一身华贵的打扮说明了什么?再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刺杀秦王时,秦武阳到中国论文网:gU+~T1VD\(c
Nn)gQ
哪里去了?中国论文网'_;Zq+ZY0u{|
3.5 从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上质疑。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关中国论文网7u#A'P&~
A:_
于雪的描写对推动情节有什么作用?假如没有了雪情节又会怎么样?中国论文网r#vdb0H
3.6 从已有的经验质疑。如能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唤醒头脑中储存的相中国论文网IY7\M_ay:gDe+Q
关内容,可以加深对文章的信息加工,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比如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