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书声,唱响课堂——谈一年级朗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2016年5月17日 14:56 作者:刘艳郎朗书声,唱响课堂
——谈一年级朗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刘艳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周岙小学 325023
【摘要】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表达语言等多方面能力培养不可替代的训练形式,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如何让懵懂的一年级小学生认识朗读,学会朗读,爱上朗读呢?本文结合自身教育实践,谈谈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探索。
【关键词】一年级 差异 朗读教学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一年级正是学习汉语拼音,学说普通话的起步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朗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一、一年级学生的朗读现状:
1. 朗读能力与识字能力存在差异
在幼儿阶段,已经能凭听觉,背诵古诗、儿歌,甚至一些长达百字的小故事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如果你指着书中的一些文字让他们认读,他们只会晃着小脑袋,哑口无言。这说明孩子的语言能力与识字能力存在着差异。
2. 朗读习惯和朗读要求存在差异
走进一年级的课堂,你会听到一声声拖着长音、大声唱读的读书声。这些朗读的坏习惯都是在幼儿园里念儿歌、背古诗时养成的。学生不知道声音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更不会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这反映了学生以前的朗读习惯与现在的朗读要求存在着差异。
3. 朗读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差异
课堂上,老师叫学生初读课文时,一般会布置朗读任务,但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要求的话,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只会反复地读,机械地读,这样的朗读模式长此以往,不仅达不到朗读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朗读教学的解决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师如何引导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朗读,爱上朗读。
(一)朗读教学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