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与体育改革的关系
2014年3月04日 16:16 作者:徐琳琳
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与体育改革的关系中国论文网iu_b&Z%o
徐琳琳 吉林建筑大学体育教研部中国论文网pXnNGP+|
摘要:素质教育使我国在适应历史发展新阶段新要求的背景下为了彻底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法阵,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素
%\0[%e$yP6YwC)q0质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当下体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体育改革中借鉴素质教育改革的相中国论文网a^Bi`6j
关经验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体育工作的实绩。
uc1s!s/W,?+ekm,w0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改革;课程体系
xK'v-b\M\,\01.前言中国论文网U+{W0AN/Q+aC+N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关注点不仅仅在
Lo-z+ZJ8vS6]G
F5x0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上,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德育、体育、美育。
sI#`_(~DO[k;I2F0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能进一步实现学生中国论文网^"M
H;Z.G@v
的身心全面发展。中国论文网#T*iv@F]T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仍然处于较为薄弱的地位,在大学
\.j;l%f&P0四年的课程安排中,体育课仅在大一大二时每周一节,大三大四
n2r,gGX1a8t9@M0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的体育锻炼完全依靠自觉和爱好,这对于
\oK,| yz(Ji0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有着不利影响。总体中国论文网[7i*yz!vj
来说,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有着缺乏科学性、全面性的问题,中国论文网.`'W7Fup.|g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忽视了中国论文网/C(r `8FZQG6jv!~
学生健身的问题。
a$| [6R9wY*g0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原因,我国的大学不断
4V#a,D:|3ij5T#[0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体育教师的数量却基本维持不变,中国论文网+Sx
R1SWUx
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衡。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到了
9x-m,vu ZzU0重要关头,在这种情况下,探究素质教育改革与体育改革的关系,中国论文网z~AG n/sf#E
从素质改革给予体育改革的启示出发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Yh,u
lkd02.素质教育与体育改革的共性
l!CF k)NW0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共性。二者在多个方面都中国论文网9R
} tqi3J D
有着相似相通之处,这在探究体育改革问题时要特别引起注意。中国论文网
aSL6I*qo$y
首先,二者都具有全体性。这也意味着,无论是素质教育还中国论文网7?a3gyp
是体育教育都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抓多中国论文网-~e#Ma4N
数丢两头”。每一名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在素质教育和体育教
d^*o[ud0育中要将促进每一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中国论文网"`n+a(`R1q6n0V"Z
点。但是必须要看到,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很多中国论文网XaXM'P{"_)r
情况下还是重视多数群体,忽略作为尖子生和落后生而存在的两
#D*m
Jcc0头。这也造成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更加关注大多数学生的需中国论文网DFWIs7[K5@'|j
求。然而,之所以要坚持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全体性就是因为
$D+O3i8Wut0每一名学生的主体价值在高校教育中都有着重要地位,学生的个
]#b{v4}||zocL0体差异性必须要在教育中得到体现和尊重。为了真正实现体育教中国论文网#`6N*n0Yrx
育的全体性就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对于尖子生,要更加珍中国论文网Wh
jg6R:n!JT @
惜,努力使尖子生发展更好,鼓励和支持学生努力“冒尖”,鼓中国论文网g?6},AR,jl
励和支持尖子生“一马当先”,带来“万马奔腾”的局面。要针中国论文网BqjXzrk t
对尖子生的特点制定符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而不能一味
P2Q.u8p6G4XwJ_xY0地追求课堂教学的平衡而人为地拉平尖子生与普通学生的差距。中国论文网!I3Y ^4l
I1ll
对于体育差生要抓紧他们的转化工作,通过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
_~Wd_0念和学习态度、弄清他们体育落后的原因并且对症下药、改变其
'WFQN/U ?0长期以来由于成绩落后带来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形象、教师
wCm.K+u H.Ag0针对体育差生特点因材施教,同时加强体育教学过程评价,更加中国论文网b{!y%ti2a)d
重视差生的个体意识和身心愉悦,从而将差生尽快转化为与大多
5C*Ospf0数学生持平的状态。中国论文网Q ibxF*_*D8A[
其次是二者都具有全面性。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体育教育都中国论文网8c0XAJ&J2_$s:B{D
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在体育教育中更加关注学生
)kOk@:??0体育技能、身体素质、体育知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更
"A/D,L@Q;c AW0加重视学生的体育心理、体育道德的培养和完善。加强学校体育中国论文网\[p){b?|k
改革,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国论文网d0fx z[l2Q(\~
再次,二者都具有基础性。也就是说体育教育能为学生的终中国论文网#A?r4R)h4T+c
身发展打好身体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运动意中国论文网v
f&n2{u TS
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强调在高校教学时更加中国论文网0I2f"P%YRL3g.N
重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长远发展。
-gw!yiU7Zv0最后,二者都具有主体性。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体育教育都中国论文网1iVFq}$t1_#x3B
必须认识到只有学生才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中国论文网)D+U4^ rDq-h}
特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学生真
-yB-eC-Q/jr|^0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明确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地位,努力创中国论文网M,X6mT9A
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2iML&N Y:g0学习中去。中国论文网0G5Y(p2ircA5rH
3.素质教育对于体育改革的启示
D$nG
vp0T1bu0素质教育之于当前我国方兴未艾的体育改革有如下启示:
;G]ofo
S9}6B0首先是要重新树立修正教育思想观念。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系中国论文网6|/p J(zd'p
统性、全体性、实质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因此,在体中国论文网:MOe].m4q
育改革中也必须全面贯彻系统性、全体性和实质性的改革要求,中国论文网9IXG7Lm
借助近年来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赛事的助力和党
K$iu
Q2f0J0和国家领导人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和要求,不断深化高
P9i\
tZdY!z0校体育改革,真正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
\m7`5vf#f-{5O0主导思想,将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t$U T3Leg^ U:q(Pg%E0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杜绝那些避重就轻、拈轻怕重的现象,关注中国论文网5r4d]5[;W`A'P
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国论文网7i{0dv9V&fh
其次是要改革课程体系。对于那些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落后中国论文网'v2S.LxVcp
于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一鼓作气迅速改革,加快体育改革作为中国论文网6N7U6J0CS.z
当前教育改革的推动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更加体现“高、新、
~4id.bbiw
k!A0精、活”的要求。不断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知识、保健知识和身体中国论文网L0}0j6ON_/g%i
锻炼方法等方面的需求,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上要体现创中国论文网Px(Xz
EVs4e S
新精神,在课堂教学时要抓住精练的内容,运用活泼生动的教学
MT6iU e8vGti i0方法和教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中国论文网*y][v!L My!I
第三要优化教学内容。打破原有的以运动技术为教学核心的
;fh#_!N&v/U0教学模式,按照学生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增加学生
@/r1cMQn,O
Rk ]4a
r0体质锻炼的课堂比重。精简课堂技术结构,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中国论文网*`X#c%Qch
同时引入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教学游戏,将体育教学引入到生活体
FiQ kr5e1QS
x0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的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pI6D'vfG1E0第四要改革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定中国论文网r7C ?&ch-My
位以及职责,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交给学生,主要担负“引导”
'M/x"P X | {r0作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开放,增强体育教学的活泼自由的
'B0g_?-tvi0氛围。在教学方法上要将以往的模仿教学逐渐深入到启发教学,
!y k*h&g?"Vne0让学生在受到启发后独立思考。
W[4L"t%j%B9r0此外,还应该不断改进高校体育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中国论文网J:c;I LOY,S'Q-{(P
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和心理辅导能力,增强理论课教学的
\3_;}/B,JW'e|3m0内容和重视程度。
h2[ N uS E"A4\8N0参考文献:
A%Z(]t&V:xZ0[1]赖天德.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中国论文网)@Q+f&m];K
[J].体育学刊,2003,01,(01):10-13.
:\,C
rf'xt3y0[2]党德洲.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02,中国论文网9?y$VR/u-{b]
(05):185-186.中国论文网'V#v0[iE0[*D
作者简介:中国论文网dNi8UPs
男,1969年2月23日出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