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库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库 ->教育论文
  • 如何品出语言文字的“真味”

    2017年3月02日 10:39 作者:曹月寿
    中国论文网/I$_zD,Di0dA3I
    (岷县梅川镇中心小学 甘肃 定西 748400)
    一节有实效的语文课,应该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
    教师对语言文字的充分挖掘和独到见解,引领学生深入剖析,
    领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真、善、美。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
    曾指出: “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叶圣陶先生
    也曾说: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词不离文,文不离词。毫
    无疑问,这里的文就是文本,这里的词就是文本中的语言文
    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要加强语言
    的运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回
    归语文本真,应该将教学的重心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
    用上。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紧抓语言文字进行“品词品情品文
    本” “咬文嚼字悟真味”。
    一、咀嚼品味,深入品味情感
    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精妙之处,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
    揣摩、推敲、鉴赏,感悟字里行间蕴涵的人文美、内涵美,从而
    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入品味课文表达的情感。如《迎接绿
    色》一课第一段中: “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作者用这样短
    短的一句话作为开头很有特点,其内涵深刻,是值得教师引领
    学生深入感悟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来引导学生细
    细品味,比较“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和“其实只是株野生
    的丝瓜”,比较“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和“这是一株丝瓜,
    野生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品读这一句,使学生的情感
    得到升华。经过教师的引导,不仅提高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
    悟能力,而且使学生对课文的主目把握得更准,对作者的情感
    体会得更深。
    二、比较品味,引发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运用
    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语感是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在对语
    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因此教学时,我
    们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紧抓住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或看似平
    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
    义,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通过比较品味,品味词语
    “情感”差异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意识。
    如《开国大典》一文中: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
    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
    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
    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
    旗。”不难发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了五次“一齐”,教师反问学
    生: “这五个‘一齐’可否改为‘一起’?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
    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齐”是表示动作一致,整齐划一,而
    “一起”则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整齐划
    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进行比较,品悟到原来是人们对毛主
    席的敬仰才会有这样的统一动作;宣告表明中国从此站起来
    了,人们对此无比激动、兴奋、欢喜的心情是一致的;人们面对
    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连脱帽、肃立的
    动作都一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学生
    就能加深对“一齐”的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
    度得到逐步提高,从而品悟到“一起”与“一齐”的情感差异。
    三、对比品味,实现读写“迁移”
    说明文的语言是非常严谨的,因为很多涉及科学知识,是
    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模糊的。我们教材中,无论哪篇说明文,语
    言文字都具有严谨性。这需要教师以独特的眼光去关注,去引
    领学生去品味其用词的“严谨”进而实现读写“迁移”。如《只有
    一个地球》,教学时不能困在说明文的文体上,而是要深挖细
    品字词句进行文本解读,一个“只有”体会到地球很美丽,但是
    很渺小;一个“不加节制”体会到地球很无私,但是人类很贪
    婪;一个“本来”体会到资源可以再生,但是人类却非常愚昧;
    一个“至少”体会到设想移居,但是一切只是妄想。四个具有强
    烈的对比,不仅仅是用词的严谨与科学,更概括了文本的内
    容。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更要关注语言文字
    的运用。要做到理解与运用,两手都要硬,两者都要练。唯有这
    样,我们关注语言文字才有实效,才让我们的语文课凸显语文
    真味。
    四、创设意境,实现情感体验
    文本的用语精准,需要教者的引领,一些重点词语就如一
    幅幅画面,如此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
    学手段,引领学生通过文字表述去感受那画面的真情美、意境
    美。在教学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
    传神的动作,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
    重新释放出来,诠释文字叙述代表的用意,展示和延伸了作品
    的意蕴,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
    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
    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
    “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
    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
    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
    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
    白这些文字叙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样读的理由,激发藏
    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
    程。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在语言文字上。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通
    过把玩文字,品出真味,才能将理解的语言文字的方法转化为
    学生真正的阅读能力,最终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
    基础。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论文网|微信客服:1529503885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en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