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预防新生儿黄疸研究进展
2011年5月23日 11:12 作者:裴宇,王晓鸣【摘要】 通过对近10年来应用外治法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文献研究,对目前外治法预防新生儿黄疸作一系统回顾,旨在发现更适合并易于小儿接受、不良反应小、刺激小、疗效好的预防方法。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外治法;综述
新生儿黄疸以新生儿全身皮肤、巩膜出现黄染为特征,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 %足月儿和80 %早产儿可出现肉眼黄疸,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因此,利用早期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十分必要。外治法预防该类疾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优势。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现就近10年来外治法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抚触
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使胃肠道激素、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加,这样食物的吸收能力增强,奶量摄入增多,刺激胃肠蠕动,使新生儿胎粪排泄次数增多,胎粪尽早排尽,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对新生儿黄疸产生干预作用。张桂芹等[2]将自然分娩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抚触组出生后第1 d即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对照组常规护理。两组间新生儿生后48 h吃奶次数,大便转黄天数及生后第3 d、第4 d经皮测总胆红素值,在统计学处理上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仝玉丽[3]选择180例足月分娩的出生满24 h的新生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 抚触组连续7 d行新生儿抚触,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新生儿经皮测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抚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董旭东等[4]将120例正常新生儿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抚触组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抚触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 抚触组第1次排胎便时间亦明显缩短(P<0.01) 。
2光疗
采用经皮测胆红素仪监测新生儿黄疸指数,给予预防性光疗,能有效地将血非结合胆红素浓度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通过光疗可使间接胆红素氧化为一种无毒性水溶性双吡咯,从胆汁或尿中排出,以降低血胆红素浓度,可减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效果良好。陈新斌[5]对144位新生儿进行经皮测胆红素指数(TCB)监测,凡生后3 d内TCBI>18者放入光疗箱治疗,12~24 h后出箱,若停止光疗后TCBI又升高且>18者则再次光疗,直至TCBI<18,同时参照黄染进展速度及基础病确定是否光疗。经过2次光疗者5例,接受4次以上光疗者3例(其中1例早产儿光疗7次)。结果无1例核黄疸发生,全部光疗婴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岑金等[6]将190例胆红素24 h内≥103 μmol/L,或48 h内≥154 μmol/L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对照组70例,观察组予光疗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3游泳
新生儿游泳后吃奶频率增加,每次吃奶持续时间延长,肠蠕动增加,加速了胎粪的排出。由于游泳新生儿的摄食时间提早,从而加快了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使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之排出体外。同时,新生儿小肠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结合胆红素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粪便排出,促进了胆红素的排泄和减少了肠—肝循环胆红素的吸收,从而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以及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覃桂荣等[7]将78例足月剖宫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游泳组(38例)与对照组(40例)。游泳组从出生当天开始游泳,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不游泳。结果游泳组新生儿末梢血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P<0.05),胎便转黄时间缩短(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蒙林等[8]随机抽取160例新生儿分为研究组(游泳组)80例和对照组(沐浴组)80例,结果研究组TC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胎粪排出时间及胎粪转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
4人工促排便法
胡颦等[9]应用开塞露纳入新生儿肛门内通便,加快胎便的排出与排尽,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推迟黄疸出现时间,减轻黄疸程度,降低黄疸发生率,从而减小了新生儿黄疸的危险性。他们将健康儿共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开塞露,对照组不用开塞露。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黄便时间、黄疸出现时问、黄疸发生率、黄疸达高峰期经皮胆红素值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李忠[10]采用生理盐水灌肠加快胎便排出,减少尿肠—肝循环中尿胆原的重吸收,取得明显效果。将224例新生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112例,治疗组新生儿在出生后6 h内用生理盐水20 mL灌肠,若未能解胎便,再用生理盐水10 mL灌肠,对照组未经处理。两组对比,治疗组发生病理性黄疸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显示治疗组发病时间明显延迟,黄疸指数低,蓝光照射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李先林等[11]将133 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3 例采用腹部按摩加体温表玻璃棒刺激直肠壁的人工排便法促进胎便排出;对照组70 例任其自然排便。结果出生后1~5 d观察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P<0.05或P<0.01)。
5药物贴敷及外洗法
通过脐周穴位、皮肤吸收药物,从而达到清除新生儿体内胎毒、清热祛风、消降积满,对减轻黄疸、消除黄疸有较好的效果。钱竹珍等[12]将剖宫产娩出的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断脐后脐部用胎毒清脐敷包扎,对照组60例断脐后暴露脐部。结果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浓度>205 μmol/L例数分别为6例和22例,黄疸消退至正常时间分别为(1.5±0.51)d、(2.4±0.81)d,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王利民等[13]选择足月新生儿黄疸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干预组采用新生儿退黄洗液行药浴;对照组口服苯巴比妥+加味茵陈汤治疗。结果干预组黄疸出现时间相对推迟;治疗后干预组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胆红素血症明显减少,光疗率减少(P均<0.05)。
6快速断脐法
快速断脐法减少了脐血进入新生儿体内,使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相应减少,从而减少了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减少了新生儿胆红素的生成[14],它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使黄疸程度减轻。林振喜[15]将22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快速断脐组(120例)和慢速断脐组(100例)。快速断脐组新生儿娩出后11 s内快速断脐,慢速断脐组新生儿娩出后待脐搏停止后将母血挤向新生儿脐部再断脐。结果显示,快速断脐组的新生儿肉眼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慢速断脐组,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也明显晚于慢速断脐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较慢速断脐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7综合干预疗法
7.1 游泳加抚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