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
2018年6月08日 09:42 作者:郑明侠摘要: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越来越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形势下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的含义,接着分析了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及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风险 审计质量
一、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的含义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内部审计职责时,由于对有关财务数据处理不当或失误而导致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不准确,提出的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内部审计风险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一定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结果优劣程度,是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直接反映,是内部审计工作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利用科学的风险控制方法和手段来达到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及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一)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
首先,我国还没有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专门的法律法规,已有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只是一个行业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经常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他们的权益会受到限制。
其次,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而言,国家审计署也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法规的滞后导致审计工作遇到新问题时,审计人员只能凭借职业判断来认定审计事项,因而认定结果随意性较大。
最后,各单位虽有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但是前瞻性、可操作性欠缺,难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总之,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内部审计约束力不够,必然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普遍是单位的内设机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相对独立,还有的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合并办公无法实现独立审计。这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的现状,必然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干扰,无法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潜在的审计风险,进而降低了内部审计质量。
(三)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