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脾相关理论指导小儿反复肺炎的防治
2011年5月24日 11:02 作者:王士嘉,王雪峰【摘要】 根据肺脾之间的关系、特点以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食积乃是小儿肺炎反复发作的主要病因,应用下法及补法对小儿肺炎的预防和治疗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 肺炎喘嗽;中医药疗法;肺脾相关;儿童
小儿肺炎归属中医学“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多发于冬春两季,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鼻煽为主要症状[1]。若治疗及时,本病一般预后较好。但近年来小儿反复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据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对参加“伏九贴敷外治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采访,结果显示,小儿肺炎的复发率约在70 %以上,且患儿西医治疗以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为主,易导致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低下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其患各种慢性疾病的几率。小儿反复肺炎的预防及治疗,目前已成为家长及临床儿科医生极为重视的课题。笔者在中医培土生金理论的指导下,试从肺脾相关论治进行相关理论探讨。
1肺脾相关理论
肺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肺系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肺、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决定了它们在气血津液的生成、气机调畅及水液代谢上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1)生理上,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脾乃肺之母。肺主气,司呼吸,通调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经络上肺脾两经同属“太阴”,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之意[3]。《素问》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脾。”“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2)病理上,肺脾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气的生成不足、升降失常和水液代谢失常。肺气的正常与否全赖脾气的滋养。《医方集解·补养之剂第一》云:“脾者,万物之母也,肺者,气之母也,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所谓“土不生金”,即会出现久咳不已、气短等症;反之,肺气虚久,子盗母气亦可致脾气虚损,出现少气、倦怠、嗜睡、厌食、乏力等症。肺应秋象,气以肃降为顺;脾为中土,主运化水湿,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枢纽运转失常,气机失常,肺气不得肃降,肺气上逆,水湿不运,聚而成痰,痰随气升,阻塞肺道,气为痰阻;脾之清阳不升,肺气不充,胃之浊阴不降,腑气不通,亦致肺气郁闭。发为热、咳、痰、哮、喘等一系列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