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库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库 ->哲学论文
  • 浅析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三件大事

    2015年11月16日 10:03 作者:王成军
    浅析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三件大事
    王成军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不可否认,目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包括俄罗斯、中国在内的许多以往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以及众多资本主义
    国家无不在思索上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征程与深刻教训。上世纪由俄国十月革命点燃的轰轰烈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到新中
    国建国后中苏关系的破裂,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震惊世界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经历了由建立到内部斗争再到瓦解的
    过程。依照这条线索而展开对上世纪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探索可以从内部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十月革命;中苏对抗;意识形态
    一、十月革命掀起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潮流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
    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
    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本国工人阶级和
    农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列宁作为这一伟大革
    命的主要领导者在革命后的短暂时间内(1917 年-1924 年),连
    续发表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论“民主”与专政》、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关于无产阶级文化》
    等许多重要的文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这些光辉的理论著作对后来其他国家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
    主义革命提供了现实的实践性理论指导。十月革命的影响在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中慢慢发酵:
    1919 年 3 月第三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第三国际在相当长
    的时间里(1919-1943)成为了援助和指导各国进行民主革命的
    中心。
    1922 年 12 月 30 日在列宁的提议下,俄罗斯、白俄罗斯、乌
    克兰和外高加索等国家结成苏维埃同盟,成立了苏联。后来,中
    亚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吉尔吉斯、塔吉克,波罗的海
    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东南欧的摩尔达维亚陆续
    被加入,苏联加盟共和国达到 15 个。
    由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实践化。
    在列宁及后来的继任者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历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建设方针的转变,苏联
    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本营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提供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顽强的战胜了法
    西斯国家的进攻,为战后的世界格局重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同时苏联社会主义运动中积累的弊端也开始慢慢发酵。
    总之,十月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对影响战后世界体
    系重组走向,加速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和殖民体系瓦解起了巨大的
    作用。
    二、5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与“文化大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在建国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中共
    按照苏联的模式来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并在 1956 年取得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956 年苏共
    “二十大”通过《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从根本
    上否定斯大林,并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
    “和平过渡”。1956 年 10 月发生匈牙利事件,在苏联强行军事
    干涉下,事件被平息。由此种种,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各
    种问题,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对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质疑在
    各个国家蔓延。1957 年为纪念十月革命 40 周年在莫斯科召开的
    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中,中共与苏共就“和平共处、
    和平竞争、和平过渡”问题产生了分歧。中苏意识形态的冲突慢
    慢牵涉到国家利益方面,相继而来的是联合舰队、长波电台、苏
    联撤走专家等问题。
    1963 年到 1964 年,中国共产党相继发表九篇评论苏共中央
    的公开信,中苏论战达到白热化,中国退出社会主义阵营。
    1966 年-1976 年中国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运动。十年内国际与国内局势的风云变幻本文不做论述。
    中苏关系的破裂与“文革”的影响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迅速蔓延,在意识形态领域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面、政党建设
    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开始在中苏的历史进
    程与对抗中理性分析教条主义与修正主义,“真假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对抗与共同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是国际共
    产主义前进运动的必然,这也恰恰印证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与
    艰难,这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转向低潮埋下了伏笔。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
    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解体。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时的事
    情,而是在集聚了众多的因素后的结果。目前学术理论界对苏共
    的亡党分析的很多,社会科学院的纪录片《居安思危—苏共亡党
    的历史教训》就很深刻。
    苏联解体的影响也蔓延到中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严
    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在波诡云谲的变幻过程中艰难的前行。
    世界各党派对于这场世纪末的大变革趋向于两种意识形态
    观点,一是“共产主义的失败”,一是“假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从国际影响来看,苏联解体彻底打破了以往的世界格局,世界政
    治秩序开始重新建构,以美国为主导的一超多强局面开始显现,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
    结语
    20 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俄国十月革命掀起浪潮,中苏
    的对抗将这场革命引入动荡期,苏联的解体则是把这场浪潮引入
    低谷。苏联解体 20 年过去了,当今国际共运可以归纳为六点:
    独立自主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资本主义世界共产党
    的多元化、多党化、共运战略从暴力革命转变为和平发展、逐步
    渐进,在资本主义世界已出现共产党通过议会斗争和平取得中央
    政权和地方政权的先例,各国共产党不是各自为政、孤军奋战,
    而是有新的国际联系形式与方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是如此,在资本主义依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条
    件下,各国共产党人要背负上一百年的历史经验教训,来开启新
    一百年的使命前程。
    参考文献:
    [1]《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人民心力为革命成功的基础》.《孙中山选集》一卷本.
    [4]余以谦/译.《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香港,三联书店,
    1969.
    [5]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刘金质.《冷战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论文网|微信客服:1529503885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en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