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理论及其在生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0年8月16日 15:20 作者:高媛 宋利 史海水 李芳芳 许丽【关键词】 PBL;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1],旨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目前PBL已经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
1 PBL的特点
1.1 PBL中的“问题”与“学习” PBL中的“问题”不同于一般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问题。传统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也经常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概念的理解。但由于传统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因此作为辅助性的提问式教学只是强调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且问题本身也是结构良好的,即在限定的条件中寻找到预先设定好的答案。良构性的问题对于学生习得某种特定的方法、步骤是有帮助的,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于真实问题的思考和把握,这也正是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主要原因。PBL中的“问题”是置于真实情景中的,强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真实情景中的问题具有结构不良的特征,通常是多变的、不稳定的,会随着新情况的出现发生变化。同时问题的解决不是单一或一成不变的,需要综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概念,而且往往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这就使得多途径收集信息和资源成为必要,也使得小组的分工和协作成为必要[2]。在一个接近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中训练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并确保这些能力可以有效迁移到未来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中。
发展。
PBL中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高水平的学习过程,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之间的复杂联系并能灵活地应用其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而解决问题是为了从问题解决中反思和抽象出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学习策略,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元认知反思活动。因此,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高层次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借此高水平学习过程而得到充分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盲目变为有目的地探寻问题的答案和实质的主动探索过程,并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多种技能,如思考、创新、协作等能力。在该模式下,教师不再是中心,其角色退居为资源提供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或辅导者,基本任务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一致[4]。
1.2 PBL中的“学生”与“教师”角色 PBL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学习者[3],而是积极的问题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PBL培养他们自主协作的精神。PBL问题解决要求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工与协作,学生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2 PBL学习流程与应用实例
据Barrows在医学教育中所用的典型模型,PBL大致包括组建小组、创设情境及提出问题、探究及解决问题、展示汇报成果、问题后评价及信息反馈等环节[5]。我们将该模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步骤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