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发病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术前诊断为乳腺癌的老年患者,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头状瘤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16例均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其中2例既往有乳头溢液病史,16例术前均行彩超及乳腺钼靶摄片检查,考虑乳腺占位、癌可能性大。术后病理均诊断为乳头状瘤病,其中9例伴不典型增生。结论:老年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最常见症状为乳腺肿块,术前行乳腺彩超及乳腺钼靶检查确诊率较低,仍需要术中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指导手术及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
中国论文网0k/WTdiw护理论文发表 0Bk'o*s:O6z-|8X0【关键词】 乳腺;乳头状瘤;乳腺钼靶检查;老年
d'@G+lKF0中国论文网
n(L.u;Hd c
{I乳腺的多个中小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常呈乳头状增生,形成具有纤维脉管束的乳头状结构,这种形态学改变被称为乳头状瘤病[1]。乳头状瘤病为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以中青年妇女多见,患者多表现为乳头长期或间断分泌,血性浆液或混合性溢液。查体偶尔可触及肿块或结节样物而且局部自觉症状不明显,病史较长。而老年患者病史较短,常表现为局部肿块,无意中发现,短期内增大迅速,无明显乳头溢液病史,因而临床容易考虑为乳腺癌。术前误诊率较高,明确诊断仍依靠病理检查。
gL^
fop&UPs0/Q^$Qm4k~E;^w7d0 1 资料与方法
#c
iFh|!` I0中国论文网.@UhN)p 1.1 一般资料 自2002?01—2009?0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共收治经病理学证实的1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全为女性,年龄在65~78岁,平均71岁;左侧10例,右侧6例。16例均以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其中2例早期有乳头溢液,为浆液性清水样溢液。病史:半年至一年;检查方法:双乳钼靶摄片及彩超检查16例,无明确诊断病例。16例术后经病理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伴不典型增生9例。
中国论文网I+O[3Em4tv9h$Wd"n*X9i s6_1jv0 1.2 诊断 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术中送快速冰冻病理,全部依靠病理确诊。
!o0a5D c'EK&i0中国论文网hxo9cYXMS 1.3 标本大体观察 16例肿块直径均大于1cm,4例直径达3cm,边界不清,质地较硬,切面灰黄、灰白色,无包膜,囊实性结节实性区乳头状,质脆,3例中央坏死,伴褐色或浆液性清水样液。
#m
vaoPKU00Zg4s/? CWf0 1.4 治疗方法和随访 1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肿块切除术4例,象限腺体切除术12例。随访最短5个月,最长6年,无复发。
0] n3H8d&\D#O2o/rg0h_ l9`c R1T9o"U"E0 2 讨论
护理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xUdsQ$`H9T.H5]-pI.CA+fS0 乳头状瘤病是指发生于乳腺中小及末梢导管的多发性良性病变。多见于女性,高发年龄45~50岁。临床上多以乳头溢液、溢血和(或)局部肿物为首发症状。而本组老年患者均以局部肿物为唯一症状,易与乳腺癌相混淆[2]。①乳头状瘤病多有长时间的乳腺增生病史,可分为单侧多乳腺导管同时受累或双侧乳腺均有病变,目前公认其为癌前病变[3?4],相关文献报导[5?6]有 20% ~30%的恶性率,本组病例虽没有癌变病例,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或随诊时间较短有关;②老年人的病变发生在小导管或终末导管,闭经时间较长,大乳管已闭塞,表现为乳头溢液的较少。较多乳房包块常发生在乳晕以外,呈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腺体增厚或边界不清的包块。
Z#qB){Z;CA0本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为65岁以上老年性患者,均以乳腺肿块为主要症状,16例中,仅有2例既往有患侧乳头溢液病史,但就诊时均无明显乳头溢液表现,术前未行乳导管造影及乳导管内窥镜检查。双乳钼靶摄片16例,彩超检查16例,无一例确诊,且均考虑有恶性变可能,加之肿块为无痛性,且病史较短,生长迅速,故临床误诊率较高。需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不能盲从经验及影像学检查以扩大手术范围,给患者造成身体、心理及经济上的不必要负担。术前辅助检查中,不管是我们的双乳钼靶摄片、彩超检查,还是乳管内窥镜检查对癌变确诊帮助不大,术中仍需行快速冰冻以明确诊断[7],采取适合的手术方式。
9eO"Qc$@yC0中国论文网EJ*g`R,O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治疗原则以区段切除病变腺体为主,如有癌变,则需行乳癌改良根治术。大多数病例选择病变导管区段腺体切除。无复发病例,结果满意。12例行病变象限腺体切除,4例行单纯肿块切除术,术后随访最长6年,最短5个月,无术后复发,皆健在。所以,我们认为:老年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只要临床医生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实依靠术中变机率更大,我们建议对切除标本的边缘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保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以防止残端组织发生癌变。
{m@R k;G$i&xO0M%Z*j(l3C0【参考文献】
([ayL&d*Vfe0 1 傅西林.乳腺肿瘤病理学类型[M]//刘复生主编.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10?411.
中国论文网'f
@A*W(} Y7B4Sm!x-SL6De1Sf4x0 2 刘红,范宇,惠锐,等.乳腺乳头状瘤病癌变的临床诊治[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6):425?427.
中国论文网6r0KnM-T{.jD护理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o5A$DI,Z-U~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8分册(乳腺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58.
#E$p j6N4_0[sA0QpBb9mP+|e&o[v0 4 Dupont WD,Parl FF.Breast cancer risk associated with proliferative breast disease and atypical hyperplasia[J].Cancer,1993,71:1258.
lixy!x$K
w0中国论文网c-E]"de(cK 5 徐开下.乳腺疾病影象学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140?1411.
中国论文网/v["]`2n4u{F5n+q_@|"lc5S0 6 许良中.乳腺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0.
中国论文网b`6v#pw4~e9u
S中国论文网V3Q/nsD"gp 7 赵小康,胡桂女,蒋阳平,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43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6):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