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论文网*Gej"b xkvU
论文关键词:劳动者 职业技能培养 就业力
){Z B\
m
bwbI:aD0 论文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就沉重的我国就业市场更趋严峻。那么,我们应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力呢?这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解决就业难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培养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力。
中国论文网/k"W1H)v/s%i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使得我国本就沉重的就业形势更趋严峻。那么,社会、政府、职业教育学校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应
当如何共同努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力即就业力?解决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整
体素质,也就是说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与择业能力,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还关系到国家执政地位的巩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无论是发达国
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都把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整体素质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增强国力的战略选择。因此,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基地的建设、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力是解决劳动者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S$N5A+j%n8~4vQ)w0 一我国劳动者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论文网9l}
i.a`({ (一)劳动者数量庞大、劳动力技能素质普遇偏低,就业压力巨大
中国论文网/e-aC4t,^ z*R&i3I (1)
劳动者数量庞大,劳动参与率高。据国家统计局一项数据显示:至zoo4年底止,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s2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2,城镇调查失业率在7
%-8%左右。2005年,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70.92%。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2006年为840万人,2007
年为830万人,2008年由于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制,大量从业人员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由“从
业人员”转变为“失业人员”。因此,城镇每年仍有1000万以上的劳动力得不到工作岗位。而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76823万人①,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
83. 3%,我国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08年末全国
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我国城镇就业人数为30850万,比上年末净增加8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城镇登记失
业率为4.2%,较2007年上升0.2个百分点,城镇实际失业率却达10%。而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者1113万人,仅有5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
业,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43万人,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中国论文网mZk{}:Uj 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每年将新增劳动力700万左右。同时,农村约有2亿剩余劳动力,按照农村人口城市化每年增长1%计算,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城市转移约1000万人,而在经济每年增长8%一9%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只800一900万个0
*kP*Xi1{0 从
宏观上来看:一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变。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的宏观分析,近几年来,城镇劳动力就业的技能岗位缺口还有1200万左右,而根据劳
动保障部对全国103个劳动力市场的监测,2007年前三季度,市场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98%)。二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的矛盾依然存在,技
能型人才数量极少。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仅有872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2.9,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4%,而
登记的求人倍率均大于I,对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3.3, 2.2, 2.1。技能型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在地区、企业、职业间
分布不均衡,从而导致:一方面传统行业出现了大批下岗失业者,相当一部分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却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能性职业
所需高技能人员却供不应求,这也成了阻碍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提高、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m2h
J9r"V(u1O
P0 因此,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劳动力结构不适应就业需要的矛盾,是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格局。
中国论文网.H bsgP&^pb2r8v中国论文网,HY
K W%E ^ 从
微观上来看:一是青年人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迅猛增加。由2003年的212万人猛增到2009年的610万。
根据近几年来教育部门的统计显示: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左右,每年有近30%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
的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成为新增劳动力就业中的突出矛盾。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2亿人,外出农民工连续保持在年均5%以上的增
长速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就业困难的劳动者问题突出。没有彻底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任务,加上劳
动者的职业技能低下,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成为解决劳动者就业困难的经常性工作。
tt2M0c@+Ro4A\v0 据2006年中国社
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向城镇转移的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
口, “十一五”期间可能有4000-5000万劳动力需要就业。因此, “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两年。因
此,就业总量矛盾突出,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Y.E$}qy6c1@^ X0 (二)劳动者整体职业素质偏低,就业力下降
中国论文网 M}S9X+? R`#P;D 国家统计局一项城市调
查统计显示:2003年末,我国受小学教育文化程度者的失业率为15.2,初中的失业率为13.3%,高中的失业率9.7,大学及以上的失业率为
3.2% ; 2005年初,全国就业者受教育情况: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6.2% ,小学教育水平的占27.4初中教育水平的占45.8;高中教育水平
的占13.4;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占7.2% ; 2005年的失业青年中,职业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占37%)和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占30%)比重
最高,高中、大专的比例均为13%,大学生的比例为5%,而实际上职业中等专业教育水平、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失业率要高于各类专科文化程度以上的青
年的平均失业率。此组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事实上,受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程度与失业率密切相关。
中国论文网 Yvi5fDN (三)劳动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职业技能人才总量过少,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中国论文网
L-m}
`N
v}
kb 在
从业人员中,专业技能人才总量过少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重要表现。尤其在我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极少,每万人中只有66人,在农业一线从事农业技术
的专门人才更少,每467公顷耕地才有1名农技人才,而在机关、院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却较多。另外,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只有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四省市从
业人员中每1000人拥有专业技能人才超过50人;而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等l4个省市低于25人。我国的技能型人才总量也严重不
足。在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更为短缺。据一份权威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的技能型劳动者仅7000多万人,其中,初级技工约4200万人占
60%,中级技工约2520万人占36%,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在内仅280万人约占4%a青年中多以初级和中级技工为主。而在劳动力市场中,
高级人才供不应求,中、高级技工的缺乏尤为突出。“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己增长20% ^-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增长
l5%^-20%,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翻了一番。照此推算,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数量对比企业需求,还有几百万人的缺口。
中国论文网5m4Blz RK;i ? cCp 因此,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的需要,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也成为制约扩大劳动者就业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Rwq7X!Tk!M&`F0 (四)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大
中国论文网7@ ^&Sg!m:T-P 我
国劳动力资源分布主要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和部分较发达的中部地区。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来看,西部地区的从业人员与中部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在西部地区各省
市中,接受过高中和大专以上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的人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而不识字人口的比重却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也就是说,我国的劳动力资源集中于
少部分地区,而大部分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仍处于短缺状态。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必将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衡,从而又将会导致新一轮劳动力资源分配的不
平衡,这将是一个递进关系的恶性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