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挖掘文本的文字意义和文化价值
2014年4月17日 10:02 作者:曹春荣
如何有效挖掘文本的文字意义和文化价值
{:g z'I2~G0曹春荣 乐胜乡第一中心小学中国论文网yDH_,i[2gy
摘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文字意义和文化价值,理会和把握文本的编著意图和特定的意义寄寓,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三主体间的
"h7G3XSy*Uv0O0充分对话,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所在。文本如果没有阅读,就是沉默的文字,就
H
KPy?@Z+x9h9D@0是黑色的污迹,就是沉睡的思想,或者说是冬眠着的魂灵。只有我们去唤醒它们,去重新解读、建构它们,才能赋予它们绵绵不息的中国论文网x]snrR:H;N
生命与活力。主动、合理地建构文本这个教学的历史隐性主体,开展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每一个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中国论文网!x`;N5Zi4Y0|
教师的使命。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老师,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中国论文网2A$j;whP i@
摘要:挖掘;文本;意义;价值中国论文网NT ]Gp
一、立足文本 对教材内容有个人特色
*C%R E:d5C7[0随着授课时间的推移,大部分教师对教材内容已是轻车熟路中国论文网BW s{qw5G9X+hz
了。许多教师刚开始走上教学岗位时,疏于备课,总是拿着现成中国论文网$q@.Vh;|nM
的教案集就走上讲台,照本宣科,讲完后也很少去反思,总结。
IQ9Go1ue2s%y0往往是课堂教学成了公式化,格式化的重复,这样对知识的教授
`!yF4bz9r3[)E'Cv0是很不利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要备好课,而要备好课就
$f#x6XH*j'b/ghR0要深入挖掘文本,读懂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力求做到备
_-Y
L:};E&_0课的个性化。这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要求。一是要求自己先独立
:gq"e/\7PY0解读文本,后看“教参”,不先入为主,不以“教参”分析取代中国论文网,J/H~$A)^DW-G\
个人见解。二是备课交流时,先理清对教材的体会,教学的思路,中国论文网:ag;@Bv^5L!Y
以及想不通,拿不准的问题。然后再去问教学比自己出色的老师,中国论文网u1cLK`A\2pl"O
说出自己的见解,互相讨论交流,教师要独立思考,融汇贯通,中国论文网Rf8C[I
H
读懂文本,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力求做到备课的个性化。
?CdK7pFO0二、挖掘文本,展开作品层面的阅读和理解中国论文网!\m,y`'}%Bk7E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文本内容。在钻研教材时,从
6v1^_'b$x/P5RW:g0容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自如地与文本沟通,
pI_#Pf+TKe0与作者对话。
v1D5w5H:^e
@'`h0在初读文本、研读教材时,教师要带着崇敬心理,以平静、
+jeH!Hu9e#X0平和的心态沉浸在文本之中,做到专心致志地看课文,举一反三
q!EU5I5C}!dd0地学课文,充分发现和积极发掘教材中若干文本的文学价值、美中国论文网h
Blsa%|
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v'U0Z\,G"B0在审视教材时,敢于居高临下地质疑文本,挑战文本,并在中国论文网9Z%l1P+k,z~u
质疑和挑战的基础上,全面、正确地理解文本的精髓,把握文本中国论文网8?7m?2G!F%f*E
JK
的真正内涵,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对文本内容的取舍、解读角度的
lcXQ}c(?#zlH0切入等作出一个科学的判断。中国论文网w r5dGwQ ^X
通过揣摩体验,以平视和融入的阅读走进文本,积极地与文中国论文网
{+Llu7P?6z1d
本融通,与作者对话。设计着语文课堂中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对中国论文网v^(a.K5R w%\
话时,教师既要能努力地将文本的真实情绪传导给学生,又要能
t\%Ri+A{^0引导和组织学生一起,与作者、编者开展平等的对话,共同商榷,中国论文网Tf2^
\P F)?S$e
共同建设,发掘文本最大的教育教学价值。
#]&Lr%eY7k0不但如此,教师重视文章的一词一句,甚至对文章的标点、中国论文网z-tZ a#}M%M2p
题目、课后练习题也都认真加以推敲。这些往往在“教参”并没中国论文网AC&d.j U
有作提示,现成的教案、实录也未必作这样的设计。比如解读题中国论文网(T6h`A)\L:`
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的题目都值得认真加以推敲。中国论文网Q,N*`uF A,Bz
z#M.j
为什么以这样作题目,题目和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方法有什么中国论文网B2q9U^7@(_ppx
关系?备课时题文联系,或是题和文章的中心句、段,或是和文中国论文网5t%F5f#M2o C
\7N
V
章的优美词句,或是和文章的开头结尾,是怎样的呼应,怎样的中国论文网4\ gEG6M
点题。备课时还要认真诵读题目,试图通过读题,指导学生读题,
b)_uo-`X
w;mu0有助于对文章的领悟。例如,在备《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时,教中国论文网2G[*_"pX+Q I}
师要抓住课题中的“飞夺”不断质疑,并设计了几个问题:“飞”
b)]:l^~Vp8?7r0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谁在“飞”?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后中国论文网-F$m!A Jo
Gk"m'`%^
作答,学生作答后,明白了“飞”的含义,题目就是全文中心的
+@"[4m;|:fq}0体现。同样地,<<草船借箭>>这一课,教师也要抓住“借”字作
kGd
n
g,N0文章,设了问题“箭明明是用计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一个借字?
JKS_1TE0箭借来之后用作干什么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探索。懂得中国论文网)U2@)K!N5b/t
了“借”字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是“借”就得中国论文网;Uu0J/X'h8@
U9_O
还,这里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大战中,还要还给曹操——中国论文网0?5K`1mPs|;C
射向曹军。这个题目就是全文的精髓。对于古诗的备课,教师更中国论文网%G\Ve%|!F+l
是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如《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一行白
z!qZThM+^L2C0鹭上青天”中的“黄”、“白”、“翠”、“青”四个词,色彩中国论文网FH9}2?i-S!U
鲜明,相映成趣。黄色的小鸟,翠色的柳树,白色的小鸟,蓝蓝中国论文网9?'sa7d%B
的天空,形成和谐统一的美。教师抓住这些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加
kC3{W"l;C0以分析,就如诗人一样饱览祖国风光的秀美,心中一种高尚的情
#w0j-p"oze%|wa0操油然而生。在研读文本时,教师必要时要连文章的标点苻号也
8D.h ^:TZRLgD
?*y0认真推敲,如《黄继光》这一课的“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
XAO2R0}CW`6{9v0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第一个感叹号把人们那种惊讶、
3i\J6r(yx[&HN0激动的心情表示出来;第二个感叹号把人们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
:q4{mg5}@{3Fg0竟能站起来的赞叹心情表达出来;第三个感叹号是表示赞叹黄继中国论文网gj:u{{/g5Q!Aph\1}
光竟然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三个感叹号把黄继光那种
b$Gjg8n(k$H;k6p0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论文网 F*q7~(f\"FH'F8F#n
三、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展开“学材”层面的审视和反思中国论文网2r5D+C7ueK!z$|!L`,U;b
人家说板书是教师解读文章的心得,精心备课的成果。但板中国论文网:gU+~T1VD\(c
Nn)gQ
书也可以看成是师生共同研读文本的交流。教师和学生在研读文中国论文网'_;Zq+ZY0u{|
本过程中,互动交流,共同构思板书,让学生直接参与板书设计。中国论文网7u#A'P&~
A:_
在教《桂林山水》,山的部分,教师如能抓住课文描写山的特点中国论文网r#vdb0H
写板书;水的部分,则引导学生参考“山”的板书,举一反三,中国论文网IY7\M_ay:gDe+Q
小组合作“代替”教师设计板书。这样,板书过程也就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