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蛇串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大多数患者病情轻浅,然部分病人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施治等各方面讨论,在辨证上提出以卫气营血论证,治疗上主张及早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减轻或防止疱疹后遗神经痛.引用多个外用处方以资使用.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5‰,国外报道为3-5‰.这种病的临床症状虽不十分严重,但因可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疾病而引起死亡,还有严重的眼部带状疱疹可导致失明.特别是老年人发病率高,后遗疼痛综合症状较重,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困扰.本文根据该病的治疗进展结合师承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本病进行探讨.
gKQ"`({ S0【关键词】 蛇串疮 带状疱疹 中医治疗
文学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M7y0lv'o9vHS 案例一:姜某,男,35岁。
中国论文网8SG+U3n&o
GI
p 主诉:腰背部水疱伴灼热刺痛3天。
中国论文网3X(f-P U O%TS 现病史:患者素嗜食辛辣煎炸之品。3天前腰背部皮肤灼热疼痛,不久出现水疱,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自觉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要求中医治疗,遂来我院门诊。
'kzA9OO8zn;m1x1E0 检查:体温37.7℃,脉搏86次/分,血压120/80mmHg。右侧腰背部呈带状分布簇集性水疱,绿豆至黄豆大,疱周基底潮红,疱液混浊,水疱间皮肤正常。白细胞计数7.2×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
g-s2i9{;RY/~i0 舌脉象:舌边尖红,苔薄黄略腻,脉滑数。
文学论文发表 [N;jN
`0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国论文网fFGl%j6`
W 中医辨证:肝胆湿热。
$`;E-Rb qH0[x1JQ"c0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mB#eO+R,Hw+k5K~T0 方药:龙胆草10g 黄芩10g 柴胡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薏苡仁15g 牡丹皮10g 大青叶15g 板蓝根15g 车前草10g 茯苓15g 甘草5g
中国论文网@N$p%Q$L0q!p 外治:常规消毒,刺破疱疹、红升丹点涂。
中国论文网fE8b\oss%G 4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水疱干燥结痂,局部红晕见少,疼痛、刺痒感减轻。继续上述治疗,继服上方5剂后,诸症消失。
中国论文网 T oB
zs6^/i*\Y 主诉:左侧前胸臂灼热疼痛5个月。
;Z HIUm+{KsR_0 现病史: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壁、左上肢及手部灼热疼痛伴成簇性丘疱疹,外院已给予阿昔洛韦片、板蓝根冲剂内服,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持续用药1 周水疱消失,但局部灼热持续不消,疼痛难忍,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2002年9月26日前来我院皮肤科治疗。既住有高血压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中国论文网8B7[A
^5vgS/} 检查:体温36.8℃,血压130/90mmHg,被动体位.痛苦面容,心肺胸透未见异常。左侧胸壁第2、3肋间皮肤处可见呈带状分布的色素带,左上肢肘内侧及手部、手心处也可见呈带状样色素沉着斑,局部叩痛。未见水疱、丘疹。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粒细胞66.3%,淋巴细胞33.7%。
中国论文网9_ @5a(k9RI*]/] 舌脉象:舌质紫黯,苔薄黄,脉沉涩。
文学论文发表 中国论文网w$O|O1^#Y*NR5fJ4q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国论文网.l
i8MHU4cWF0A,Ve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经络痹阻。
9Q0` a|K+mhUb'O4r0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eS9BM"tr0 方药:柴胡10g郁金10g 延胡索15g 赤芍10g 桃仁10g 橘络3g 丝瓜络15g 板蓝根15g 甘草5g
中国论文网b-D/e!J"M3U 10 月8日二诊:用药7剂,局部灼热缓解,但疼痛不减,并伴有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食减少,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弱,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正气本虚,湿热毒邪蕴结,伤阴耗气,患者体质难免有瘀多气少之嫌,实为气虚血滞证。原方加称星子树根60g、黄芪25g、鼠妇6g、地龙6g等益气化瘀通络之品,服药7 剂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
文学论文发表 Te@gY+F:K1g0案例三:任某,女,52岁。
中国论文网?)V_a|^ K%x 主诉:左面枕部发疱后遗头痛10天。
中国论文网T0VF5p/DY%Da q 现病史:约l0天前因“感冒”伴头痛,服“感冒通”后未见明显好转,继则左侧头面至同侧枕部发现红斑小疱,外院给予注射转移因子,阿昔洛韦及夫坦(喷昔洛韦乳膏)等内服外用药后,红斑小疱消退,但头痛未见减轻,两日后逐渐增重,痛至夜睡不能人眠,掣引性痛及同侧手臂,并有轻度的恶心感,间有视物昏花感。
中国论文网&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