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库
  • 首页
  • 论文发表
  • 论文宝库
  • 期刊大全
  • 新闻中心
  • 著作出书
  • 发表流程
  • 关于我们
  • 诚心通道
  • 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主页 ->论文库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0例疗效观察

    2011年5月23日 11:31 作者:王惺惺,冯建科,李宗煜
    中国论文网5[9F:p wk2a]

    【摘要】  目的观察导赤散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将4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青霉素、利巴韦林治疗,导赤散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导赤散。结果导赤散组显效15例、有效5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8例,导赤散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明显改善症状,疗效肯定。

    1?|&D"g6i.rv#R5W0 中国论文网dg:R'~6}6F

    【关键词】  导赤散;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论文网M7St5U#iL"p`

    中国论文网q*L*v%w;Ga)_;B9N

    手足口病(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手足口病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我院2009年3~4月收住4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j+by:be#~V'Df0

    ?UN6{Gw*T&O]0  1.1一般资料

    4x8|d?[ z)k0 中国论文网QJ\/A!hu"W4dc.Vc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儿,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0.5岁,<1岁1例,<2岁12例,<3岁4例,3岁以上3例。导赤散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最大8岁,最小0.5岁,<1岁2例,<2岁9例,<3岁5例,3岁以上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Wg(A.^5s%OXd;p0 中国论文网4d"\1E&rZh;u

      1.2诊断标准中国论文网8x4a6I?y%f.xj+K

    l&?q8M8r`3Z0  参照《现代皮肤病学》[1]拟定。临床表现: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性损害、手足及肛周散在红色丘疹、烦躁、面赤口渴、流涎、拒食、舌边尖红、小便黄赤等。

    :X^4e7z*HK'SG0

    \o$af$s_2n)uY0  2治疗方法

    _ P}7RJ"JK0

    Hlb1^8I0L(t;}0  2.1对照组中国论文网;r _ idk

    中国论文网,B]O Q^%\&W

      青霉素25万U/(kg·d)溶入0.9 %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0 mg/(kg·d)溶入5 %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中国论文网6r,m N8pc"Tj_-]1G

    中国论文网4G.XU$k'P2d v-i MK;o

      2.2导赤散组中国论文网3Mr` I,i#tbb

    中国论文网E1pk#c9f,]Cs @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导赤散(生地黄6 g、木通6 g、甘草梢6 g、淡竹叶6 g,剂量为2岁儿童量)煎汤口服,每日1剂,分3次服用。

    h*s q4kgr ^TYJ0

    *IR"@QmL0  两组均治疗3 d后统计疗效。

    l3cxhW V7VPf0

    qt&t_$oX,A7C)dFr0  2.3统计方法

    gT'~&So%N0 中国论文网!plFoK.OhH}

      数据经SPSS 13.0软件处理,组间比较用t检验,分类计算用χ2检验。
    .VI,EtZ9\wr){ ?%I03结果

    q2{:A/S|0 中国论文网L;z qz3n%Z'\XZ B

      3.1疗效标准中国论文网\D M ~'i

    中国论文网NPM6E}r/o5~YG h

      参考《现代中医儿科学》[2]标准制定。显效:2 d内体温正常,皮疹明显减少,一般情况好转,3 d内不流涎,进食增加,玩耍如常。有效:3 d内体温正常,皮疹减少,一般情况好转, 5 d内不流涎,进食增加,玩耍如常。无效:治疗4 d仍发热,皮疹无减少或增多,流涎,进食少,口腔黏膜充血,疱疹破溃,或合并细菌感染。

    OV$] _)qd~8I K%?0

    V7i [f Ai|0  3.2 治疗结果中国论文网C t"EC5x

    中国论文网$H*@6`C4[&f%{9vE

      导赤散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8X/yk0~OW9v0

    0kcPpR:m0f0Z&Q0  4讨论

    a3Q,j U T5^0

    4kXxY;s0  本病属中医“温病”“口疮”范畴,多因外感邪毒、心脾积热所致。邪毒内蕴、心经有热,则心火循经上炎而见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血热妄行,溢郁于肌肤则见四肢皮肤丘疹。《外科正宗·葡萄疫》曰:“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肌肤不散,结成大小不等斑点……”《医学入门·斑疹门》云:“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依据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病变快速的特点,治实当防其虚、治虚当防其实。故采用导赤散,清热与养阴之品配伍,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滋阴而不恋邪,最宜于小儿。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然所见口糜舌疮、小便黄赤等证,皆心移热于小肠之证,故用生地滋肾凉心,木通通利小肠,佐以甘草梢最易泻最下之热,且能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竹叶甘淡,引热下行。四药合用,共成清热利水养阴之效。用该方配合现代医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症状改善明显,缩短病程,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疗效确切。中国论文网FT Z;H6A2Q

    中国论文网%M5i7o t.W

    【参考文献】中国论文网 r.C0F,zv9ss
        [1]杨国亮.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09.中国论文网-F/Y9L-?B*x-S

    6D:K-z2{5jj0  [2]江育仁,朱锦善.现代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327-330
    2w4r!Q s4D0lgW0

    0r:qt3je0
  • 上一篇             下一篇
发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回顶部
中国论文网|微信客服:15295038855
本站提供论文发表发表论文核心论文发表
免费论文发表资源,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lunwenchin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