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思考
2010年8月09日 15:12 作者:郭松朋 , 王忠东 , 刘文辉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gb,Z)i!u:@[0中国论文网\)H`6wt-bO$ja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由精英教育向
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必须正确分析形势和梳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就业指导机制。该文
从制度、供求关系、专业设置、服务体系、学生自身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创造性的提出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实现3项创新,加快
2项改革,引导3项转变,以期为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LB0~)C0i7@C ]?Ed
就业是民生之本,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
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随着我国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人,2008每高校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高校毕
业生611万人,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已实现就业的不足70%。面对严峻的形势,重新审视和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和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是摆在
高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和迫切要求。
7S"oJJ+F0 1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u[5R!k2T`0 1.1 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论文网Gi/b(O uI$L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的是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包统分”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科。这种“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在当时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给的社会背景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推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自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993年2月13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
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明确目标: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
业制度的实施给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更大的空间,却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给作为教育“产品”的高校毕业生带来新的就业压力。 中国论文网u5L(\K`h
1.2 招生规模盲目扩大与社会劳动力供求关系不相协调,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中国论文网X;j,j1l
_qEXY
1999年各高等院校面向社会大规模扩招,盲目追求数量与规模的发展,带来了高校毕业生持续大幅度的增长。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5万人.飞速增
长到2009年6ll万人,8年间增长5倍之多。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但同样带来教学质量的滑坡,教学条件的下降,师资队伍的短缺,
从而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规模与质量的严重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撒下种子,造成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同社会需求相违背。扩招的
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2006年国家发改委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而
2006年新增的岗位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缺口约达到1400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约l200万个,但新增就
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缺口达1200万人,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出劳动力的需求。2009年恰逢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我国企业资源基础相对薄弱的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的倒闭与裁员,这进一步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CX {X
Qj+P)F&t0 1.3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不够完善